【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缓冲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
技术介绍
1、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目前由于地震多发,因此需要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在抗震缓冲时钢结构会受到不均匀的压力,现有装置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不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而且现有装置缓冲效果不佳,导致实用性差,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推出了以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其具有提高装置稳定性和提高装置缓冲效果的特点。
3、技术方案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包括底座、稳定缓冲装置和顶板,所述稳定缓冲装置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顶板固定连接在稳定缓冲装置的上端,所述稳定缓冲装置包括第一铰座,所述第一铰座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铰座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铰座,所述第二铰座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三铰座,所述第三铰座上端固定连接在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铰座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弹簧内部穿设有导杆,所述导杆另一
5、使用本技术方案的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时,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二铰座、固定板、第一弹簧和第一外壳,当人们需要让该装置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稳定性时,该装置在受力时首先带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运作,在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二铰座的配合下,将该装置受到的力传递给固定板,从而使固定板挤压第一弹簧运动,在第一弹簧和第一外壳的配合下,方便了人们对该装置所受到不均匀的力进行分担,使得该装置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好稳定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6、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柱穿设在第三外壳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柱上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限位块,所述第四限位块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五限位块,所述第五限位块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穿设在第三外壳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柱固定连接在顶板下表面。
7、进一步地,所述稳定缓冲装置共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底座的上表面。
8、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共有两个,并且呈对称设置在底座的上表面。
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侧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板共有四个,并且呈矩形设置在底座的侧面。
10、有益效果
1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二铰座、固定板、第一弹簧和第一外壳,当人们需要让该装置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稳定性时,该装置在受力时首先带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运作,在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二铰座的配合下,将该装置受到的力传递给固定板,从而使固定板挤压第一弹簧运动,在第一弹簧和第一外壳的配合下,方便了人们对该装置所受到不均匀的力进行分担,使得该装置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好稳定性,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13、2、该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通过设置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和第二弹簧,当人们需要让该装置在工作中增加缓冲效果时,该装置在受力时首先通过挤压顶板,从而带动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上下移动,在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的配合下,方便了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对第二弹簧挤压,方便了该装置对受到力的分担,使得该装置在工作中增加了缓冲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的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包括底座(1)、稳定缓冲装置(2)和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缓冲装置(2)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顶板(3)固定连接在稳定缓冲装置(2)的上端,所述稳定缓冲装置(2)包括第一铰座(201),所述第一铰座(201)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铰座(201)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02),所述第一支撑杆(202)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铰座(203),所述第二铰座(203)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04),所述第二支撑杆(204)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三铰座(205),所述第三铰座(205)上端固定连接在顶板(3)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铰座(203)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06),所述固定板(206)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07),所述第一弹簧(20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外壳(209),所述第一弹簧(207)内部穿设有导杆(208),所述导杆(208)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206)侧面,所述导杆(208)另一端穿设在第一外壳(209)内部,所述导杆(208)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10),所述第一外壳(209)侧面固定连接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柱(401),所述第一支撑柱(401)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柱(401)穿设在第三外壳(40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柱(401)上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限位块(403),所述第四限位块(40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404),所述第三弹簧(404)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五限位块(405),所述第五限位块(405)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柱(406),所述第二支撑柱(406)穿设在第三外壳(40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柱(406)固定连接在顶板(3)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缓冲装置(2)共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底座(1)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4)共有两个,并且呈对称设置在底座(1)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侧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板(5),所述安装板(5)内部设置有安装孔(6),所述安装板(5)共有四个,并且呈矩形设置在底座(1)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抗震缓冲钢结构,包括底座(1)、稳定缓冲装置(2)和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缓冲装置(2)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顶板(3)固定连接在稳定缓冲装置(2)的上端,所述稳定缓冲装置(2)包括第一铰座(201),所述第一铰座(201)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铰座(201)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02),所述第一支撑杆(202)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铰座(203),所述第二铰座(203)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04),所述第二支撑杆(204)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三铰座(205),所述第三铰座(205)上端固定连接在顶板(3)的下表面,所述第二铰座(203)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06),所述固定板(206)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07),所述第一弹簧(20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外壳(209),所述第一弹簧(207)内部穿设有导杆(208),所述导杆(208)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206)侧面,所述导杆(208)另一端穿设在第一外壳(209)内部,所述导杆(208)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210),所述第一外壳(209)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外壳(211),所述底座(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212),所述第三支撑杆(212)穿设在第二外壳(211)的下表面,所述第三支撑杆(212)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213),所述第二限位块(21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14),所述第二弹簧(214)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三限位块(21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海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万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