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5191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内燃机中,在排气歧管一体型气缸盖(3)的排气出口开口(12)处连接有排气管(13),且在排气管(13)的排气入口部配置有具有存在因水分附着导致破损的危险性的检测部(15a)的传感器(15)。以在位于中央的气缸(#2)的排气口(9a、9b)的朝向排气集合部(11)的开口部(Xa、Xb)的延长筒状面(Ya、Yb)内不包含传感器(15)的检测部(15a)的方式来形成位于中央的气缸(#2)的排气口(9a、9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具备一直线状地排列的多个气缸的内燃机、例如串联四气缸内燃机中,公知有如下内燃机,即将隔一个点火正时的第一气缸和第四气 缸与第一排气歧管连接,而且将隔一个点火正时的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与第二排气歧管连接,将这些第 一排气歧管的出口与第二排气歧管的出 口连接到共同的排气管,将空燃比传感器配置在该共同的排气管内(参 照JP特开2001-3798号公报)。这样在气缸盖的外部将各气缸的排气口 利用排气歧管集合到一个排气管上的情况下, 一直以来都釆用各种配管 的方式。然而,在具备一直线状地排列的多个气缸,且位于两端的一对气缸 的排气口与位于这些一对气缸间的中央气缸的排气口相互集合在形成于气缸盖内的排气集合部上,并且在位于该排气集合部的外侧的气缸盖 侧壁面上形成有排气集合部的排气出口开口的内燃机中,即在各气缸的 排气口以及这些排气口的排气集合部形成在气缸盖内的、所谓的排气歧 管一体型气缸盖中,各气缸的排气口的配置自由度极低,为了使来自各 气缸的废气从在气缸盖侧壁面形成的排气出口开口迅速地被排出,而各 气缸的排气口朝向排气出口开口延伸地形成。然而,在这种内燃机中,在与排气出口开口连接的排气管的排气入 口部上配置有传感器的情况下,从各气缸被排出的废气在排出后立即到 达传感器,因此能够利用传感器响应性较佳地检测出废气的成分变化。 但是此时,作为传感器,如果利用具有因水分的附着而破损的危险性的 检测部的传感器则会发生问题。例如,在使用了检测废气中的氧气浓度 的空燃比传感器作为传感器的情况下,由于传感器的检测部由氧化锆形 成,所以当检测部上附着水分而急剧地被冷却时,会发生检测部会因热 应力而破裂的问题。即,在内燃机低温起动后马上从燃烧室排出的废气中包含的水分会 附着在排气口内壁面上而冷凝,冷凝的水分汇集而形成大直径的水滴。 这些水滴通过从各气缸排出的废气而沿着向各排气口的排气集合部的 开口部的延长筒状面在排气集合部内飞散。但是,如上所述那样具备排 气歧管 一体型气缸盖的内燃机中,中央气缸的排气口被指向排气出口开 口,其结果,传感器的检测部必然位于向这些排气口的排气集合部的开 口部的延长筒状面内。因此此时,在中央气缸的排气口内壁面上生成的大直径的水滴通过 废气而飞散,并附着在传感器的检测部上,其结果会发生传感器的检测 部破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排气装置,其在使用了排气歧 管一体型气缸盖的情况下,以水滴不会飞散到传感器的检测部的方式形 成中央气缸的排气口。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具备一直线状地排列的多个气缸,且位于两端的一 对气缸的排气口与位于这些一对气缸间的中央气缸的排气口相互集合 在形成于气缸盖内的排气集合部,并且在位于该排气集合部的外侧的气 缸盖侧壁面上形成有排气集合部的排气出口开口的内燃机的排气装置 中,在与排气出口开口连接的排气流通路的排气入口部上配置有传感 器,该传感器具有存在因水分的附着而破损的危险性的检测部,以传感 器的检测部不包含在向中央气缸的排气口的排气集合部的开口部的延 长筒状面内的方式形成中央气缸的排气口。附图说明图l是气缸盖的俯视剖视图2是沿图1的II一II线所看到的气缸盖的剖视图3是表示气缸盖的其他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图4是表示气缸盖的另外的其他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以及图2, l表示气缸区域,2表示活塞,3表示排气歧管 一体型气缸盖,4表示燃烧室。图1中,虚线分别表示第一气缸#1、第 二气缸#2、第三气缸#3,因此可知图1以及图2所示的内燃机具有一直 线状地排列的多个气缸。各气缸#1、 #2、 #3分别具备火花塞5、 一对进 气阀6、进气口 7、 一对排气阀8a、 8b、 一对排气口 9a、 9b。此外,在 图1中由10表示那样,在气缸盖3上形成有8个气缸盖螺栓孔。另外, 气缸盖3实际上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但是在图1以及图2中对气缸盖 3进行简化表示。如图1所示,位于两端的一对气釭、即第一气釭#1以及第三气釭#3 的排气口 9a、 9b和位于这些一对气缸弁l、 #3之间的中央气缸、即第二 气缸#2的排气口 9a、 9b,相互集合在形成于气缸盖3内的排气集合部 11上,且位于该排气集合部11的外侧的气缸盖3的侧壁面上形成有排 气集合部11的排气出口开口 12。在图l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排气出口 开口 12形成在稍靠近笫三气缸#3处,而不是在气缸盖3的长度方向的 中央部。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排气出口开口 12与在排气管 13内形成的排气流通路14连接,在该排气流通路14的排气入口部配置 有具有存在因水分附着导致破损的危险性的检测部15a的传感器15。在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该传感器15由空燃比传感器构成。在图2所示的 例子中,在与排气集合部11的上壁面大致处于一个平面的排气流通路 14的上壁面上配置有传感器15.然而,如前述那样,发动机低温起动后马上从燃烧室2排出的废气 中包含的水分附着并冷凝在排气口 9a、 9b的内壁面上,冷凝的水分汇 集而形成大直径的水滴。这些水滴通过从各气缸#1、 #2、 #3分别排出的 废气而被运送到排气出口开口 12。另一方面,在排气歧管一体型气缸盖 3中形成有歧管的部分以尽量不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形成,因此从位于两 端的气缸#1、 #3排出的废气在排气集合部11处改变流动方向后从排气 出口开口 12被排出到排气管13内。此时,由于从这些气缸#1、 #3的排 气口 9a、9b的内壁面上飞散的水滴不会与传感器15的检测部15a碰撞, 因此没有必要在该水滴上花费特别的精力。相对于此,成为问题的是从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a、 9b的内壁面 上飞散的水滴。即,当将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a的朝向排气集合部11 的开口部设为Xa时,在排气口 9a的内壁面上生成的水滴会沿着开口部 Xa上的排气口 9a的延长方向、即排气口 9a的朝向排气集合部11的开 口部Xa的延长筒状面Ya飞散。同样地,当将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b 的朝向排气集合部11的开口部设为Xb时,在排气口 9b的内壁面上生 成的水滴会沿着开口部Xb上的排气口 9b的延长方向、即排气口 9b的 朝向排气集合部11的开口部Xb的延长筒状面Yb飞散。这样从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a、 9b的内壁面上飞散水滴时,因排 气口 9a、 9b的形成方式的不同,而存在飞散的水滴从排气出口开口 12 流入到排气管13内而与传感器15的检测部15a碰撞的危险。因此,在 本专利技术中为了使飞散的水滴不与传感器15的检测部15a碰撞,而以在 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a、 9b的朝向排气集合部11的开口部Xa、 Xb 的延长筒状面Ya、 Yb内不包含传感器15的检测部15a的方式来形成 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a、 9b。另外,为了进一步使飞散的水滴不与传感器15的检测部15a碰撞, 而优选为使飞散的水滴不朝向排气出口开口 12,换言之使延长筒状面 Ya、 Yb不指向排气出口开口 12。因此,在才艮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如 图1所示那样,中央气缸#2的排气口 9a、 9b的朝向排气集合部11的开 口部Xa、 Xb的延长筒状面Ya、 Yb不指向排气出口开口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的排气装置,该内燃机具备一直线状地排列的多个气缸,且位于两端的一对气缸的排气口和位于上述一对气缸间的中央气缸的排气口相互集合在形成于气缸盖内的排气集合部,并且在位于该排气集合部的外侧的气缸盖侧壁面上形成有该排气集合部的排气出口开口,该内燃机的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与该排气出口开口连接的排气流通路的排气入口部上配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存在因水分的附着而破损的危险性的检测部,且以该传感器的检测部不包含在上述中央气缸的排气口的朝向上述排气集合部的开口部的延长筒状面内的方式来形成上述中央气缸的排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渊博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