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2814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包括:硅衬底,硅衬底具有相对的受光面及背光面,掺杂层,设于背光面上,掺杂层包括交替间隔排布的N型掺杂区及P型掺杂区,硅衬底与掺杂层之间设有隧穿钝化层,隧穿钝化层包括对应设于N型掺杂区内侧的N区钝化层及对应设于P型掺杂区内侧的P区钝化层,N区钝化层上设有开口朝向掺杂层的N区孔洞,P区钝化层上设有开口朝向掺杂层的P区孔洞,P区孔洞的总数大于N区孔洞的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隧穿钝化层结构能够通过新增的孔洞输送通道与隧穿钝化层的隧穿特性共同协同配合,并能够平衡载流子,从而有效提升载流子的传输效率,并降低载流子传输对隧穿钝化层超薄厚度的敏感性和依赖性,隧穿钝化层的厚度能够做得更厚,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界面钝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尤其涉及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市面上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之一,其特点在于栅线均位于电池背面,正面无栅线遮挡,能够最大化吸收太阳光,背面的栅线设计能够在不考虑遮光影响尽可能改善电池串联电阻及填充因子,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但受限于金属复合及钝化膜层,无法获得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2、topcon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基于载流子选择性收集钝化接触结构的高效电池,其特点在于在电池背面制备由隧穿氧化硅层(siox)和重掺杂硅薄膜层(poly-si)组成的钝化接触结构,利用钝化接触结构有效降低表面复合和金属接触复合,从而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化效率。尽管topcon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较高,但由于多晶硅层对光的寄生吸收,无法在电池前标出制作正面钝化接触结构,仅可在栅线位置制作钝化接触结构,导致topcon电池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潜力有限。

3、tbc(隧穿氧化层钝化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与topcon电池的钝化接触技术相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大于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至少为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的10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之间的比值为1:10~100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之间的比值为1:100~10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大于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至少为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的10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之间的比值为1:10~100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n区孔洞的密度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之间的比值为1:100~10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区孔洞的密度为1×107cm-2~1×1010c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bc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凯张生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