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重型自保温砌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7429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着重解决承重砌块的砌缝冷-或热桥问题和砌体的热阻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改变了传统的“□”型砌块结构,使两个砌块之间的“一”字贯通型砌缝变为倒“Z”字曲折型砌缝,由此延长砌缝的传热路径,并改变热流传递方向,从而提高热阻值;而且,改变常规承重砌块的空腔结构,利用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绝热材料或其它轻质绝热材料作为空腔填充料,进一步增大砌块热阻值,阻止热流传递。(*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砌筑砌块,更确切地说,涉及用于砌筑墙体的 一种承重型自保温砌块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墙体改革和建筑节能的强制实施,在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发展了 一 次大的建材创新革命。在围护结构和墙体材料方面,由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而发展了大量的空心砌块、加气砌块、多孔砖及隔墙板等砌筑墙体材料;在建 筑围护结构节能方面,建立了外墙外保温、内保温、复合保温的保温隔热体系。 在寒冷和严寒地区,通常采取的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是聚苯板(EPS)、挤塑 板(XPS)、聚氨酯发泡等有机保温材料,然而经过多年实验证明,有机保温 材料的使用寿命一般只有十五年左右,与建筑结构不能同寿命,同时防火环保 及安全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因而,研究墙体自保温体系,提高墙体自身的保温 隔热性能有重大意义。在传统的墙体结构中,砌块之间的粘接通常由水泥砂浆粘接材料来完成。 因而,即使砌块有很好的隔热保温性能,但由于粘接材料的导热系数往往比砌 块的导热系数大得多,因而这种砌缝的存在引起所谓的"冷桥"或"热桥"问题, 这有损于墙体的自保温效果。尤其是在现有技术中,墙体通常都是使用传统的 "单层"砌块砌成,由此砌缝从墙体内侧直通到墙体外侧,这样砌成的墙体容易 传热,并且易于渗水。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可以实质性地减 轻上述问题,并且达到承重与保温(隔热)结合于一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着重解决由承重砌块的砌 缝导致的冷(热)桥问题和现有砌体的热阻值不高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结构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实现的。一种承重型自保温砌块,所述砌块由两个长方体形块体、即第一块 体和第二块体错位结合而成,所述长方体形块体具有在宽度方向两端相 对的两个侧面、在长度方向两端相对的两个端面以及在高度方向两端相 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之间通过各自的一 个侧面并排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侧面结合部,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 二块体的两个同处于一端的端面不在同 一平面,或者/以及所述第 一块体 和所述第二块体的上表面不在同 一平面。优选地,所述第 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的两个同处于另 一端的端面 不在同一平面,或者/以及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的上表面不在同 一平面、同时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的下表面也不在同一平面。优选地,所述长方体形块体包括外围壳体和贯穿上下表面的中央填 充体,并且两个长方体形块体中的任意一个长方体形块体的相对于另一 个长方体形块体向内缩进的内缩端面位于所述另 一个长方体形块体的中夬填充体的长边范围之内。优选地,所述中央填充体是矩形结构,所述外围壳体厚度均匀。 优选地,所述第一块体的一个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块体向内缩进,而所述第一块体的另一个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块体向外突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尺寸相同。优选地,所述第 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之间的所述侧面结合部的长 度占所述长方体形块体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或者/以及所述侧面结合部的 高度占所述长方体形块体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可选地,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具有相同的高度和宽度,而 所述第一块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块体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一块体的两个端面各自相对于所述第二块体的处于 同侧的两个端面均向内缩进。优选地,所述第 一块体与所述第二块体的侧面结合部长边位于所述第二块体的长边的中央位置。优选地,所述第 一块体的长度是所述第二块体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 或者/以及所述侧面结合部的高度占所述长方体形块体的高度的二分之优选地,所述中央填充体是填充有各种轻质绝热材料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中央填充体是填充有膨胀玻化微珠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外围壳体为胶凝材料、骨料、填料和外加剂加压成型 的结构。优选地,所述外围壳体是通过水泥砂石混合料加压成型的结构。 可选地,所述中央填充体是填充有空气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所述承重型自保温砌块是通过所述第一块 体和所述第二块体之间一体成形而结合成的一体结构,或者所述承重型 自保温砌块是借助粘结材料将所述第一块体和所述第二块体粘结在一起 而形成的结构。块体之间的粘接可以采用配套的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砌筑砂浆,或者 本领域公知的其它粘接材料完成。通过以上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改变了传统的"口"型砌块结构,使两个砌块之间的"一"字贯通型砌缝变为"Z"字曲折型砌缝,由此延长砌缝的传热路径,并改变热流传递方向,从而提高热阻值;而且优选地,改变常规承重砌块的空腔结构,利用低导热材料(例如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绝热材料)作为空腔填充料,进一步增大砌块热阻 值,阻止热流传递。并且这种砌缝结构能有效降低墙体收缩应力,减少 砌体裂缝的产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出于本技术的目的,本申请中的术语 "错位,,是指能够实现曲折型砌缝以改进"一,,字贯通型砌缝、从而能够改善 热传递的结构,既包括水平方向上的错位也包括竖直方向上的错位,例如,水平方向上的错位具体可包括以下结构第一块体的一个端面相对于第二块体的处于同侧的端面向内缩进,而相应地,第一块体的另一个端面相对于第二块体的处于同侧的另 一端面向外突出;或者第一块体的两个端面各自相对于第二块体的处于同侧的端面均向内缩进等。同样, 竖直方向上的错位也具有类似的结构。本申请中的术语"并排"意味着并排结合成一体的两个块体的上表面 或下表面彼此平行。利用本技术的砌块,外围壳体结构通过水泥砂石混合料加压成型,压缩比为1: 1.25 1.4,密度为800—2000kg/m3,抗压强度为 7,5—20MPa。中央填充体填充膨胀玻化微珠混合料与外围壳体结构同等加压成 型,密度为200_300kg/m3。本技术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结构简单,具有承重和自保温的双 重效果,并且自保温效果优异。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和相应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其中图l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的立体图2是由图1中的砌块砌成的砌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3是根据本技术另 一实施例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的立体图4是由图3中的砌块砌成的砌体的一部分的端视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的立体图;以及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 一个实施例的砌块釆用"Z"字型承重夹心复合结构,外围 结构采用水泥砂石混合料加压成型,形成承重结构外层,夹心采用膨胀 玻化微珠轻质绝热材料或其他轻质骨料做隔热保温内层,形成集承重与 保温隔热于一体的新型砌块。利用"Z"字形结构,解决通常砌块砌缝直通 现象产生的冷桥、热桥问题和砌块渗水问题,同时增强了砌体的抗剪切强度,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 实施例1图1是本技术砌块的一个实施例,其示出了"Z"字形结构的承重型自保温砌块10。承重型自保温砌块10包括由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形块体 即第一块体1和第二块体2结合而成的本体。第一块体1具有相对的两 个侧面11、 11,,相5^的两个端面12、 12,和相^j"的上表面13和下表面13,; 同样,第二块体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21、 21,,相对的两个端面22、 22, 和相对的上表面23和下表面23,。第一块体1和第二块体2通过各自的 一个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重型自保温砌块,所述砌块由两个长方体形块体(1、2)、即第一块体(1)和第二块体(2)错位结合而成,所述长方体形块体(1、2)具有在宽度方向两端相对的两个侧面(11、11’;21、21’)、在长度方向两端相对的两个端面(12、12’;22、22’)以及在高度方向两端相对的上表面(13;23)和下表面(13’;23’),其中所述第一块体(1)和第二块体(2)之间通过各自的一个侧面(11、21’)并排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侧面结合部,所述第一块体(1)和所述第二块体(2)的两个同处于一端的端面(12、22)不在同一平面,或者/以及所述第一块体(1)和所述第二块体(2)的上表面(13、23)不在同一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华易永红田胜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