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志本专利>正文

潮间带筑池养殖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24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潮间带筑池养殖法,其特征是,此种海水养殖新模式的特点是养殖池建在潮间带中,养殖种类面广,各种鱼、虾、蟹、海参可直接放养,改造一下池底,也可放养鲍鱼,根据养殖需要可每天自动进排水,养殖效益及发展前景优于其他养殖方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然科学领域,海洋产业,海水养殖新模式。
技术介绍
目前,世界上海水养殖方法,中国处于先进水平。国内的主要养殖方法有滩涂养殖,深水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方法,潮间带筑池养殖法,国内外还没见报道和使用。滩涂养殖法,有过辉煌的日子,但从93年至今的近十年间,养殖产量日渐委缩,很多地区已无利润可言。大片的滩涂养殖池被废弃,因为滩涂养殖的根本失败,在于把鲜活的海水变成一潭死水,海水失去自净能力。大量病毒病菌滋生危及养殖物的生命,滋生的病毒病菌及养殖物的耗氧,更加重了养殖池水的恶化,最后导致养殖失败。深水养殖,由于养殖物大都在6米深的海水以下,养殖模式呈自然的散乱方式,养殖物的自然走失及天敌侵害情况很重,收获必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有专门的设备才能完成,收获量不能得到全收。网箱养殖,因海面风浪大,容易损坏网箱,影响养殖物的生产,大量的浪费饵料,使养殖成品过高,污染养殖海区,如遇台风侵害会造成全部投入损失的局面。工厂化养殖,不能大面积的推广,养殖成本高、病害多。
技术实现思路
潮间带筑池养殖方法,可以免去上面一系列的养殖不足。潮间带筑池养殖,是为养殖物构筑一个近似自然海域又优于自然海域的生长环境,养殖池内不会有养殖物的天敌出现,自然界的强食弱肉的残食局面也不会出现,这样大大提高了养殖物的成活率及收获量。每天2次随自然潮汐的进排水,在养殖池内形成水流及小波浪,给养殖池水增加了含氧量和自净能力,排水的同时也排掉了养殖物的废弃物及病菌病毒,这在养殖过程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可使养殖池长时间处于洁净状态,使整个池水处于自然海域状态,从而使养殖物永远处于一个优于自然海域的环境生长,使养殖得到高效益。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当地海区具体情况,在潮差1.5米到2.5米处建养殖池,整个池内下挖0.5米,将泥沙堆至池四周或池三边(一边靠岸)形成池胎,靠海的迎浪面用石头砌成加固坝墙,其余各面也砌坝墙,墙形为梯形或80-85度直角三角形。加固坝墙底为1.2米宽,高3米,上宽0.7米,如坝墙为梯形,墙底宽为1.7米,高3米,上宽0.7米,注意不管墙为何形,都必须相应垒80厘米深的基础墙。其余各面墙为下宽1米,高3米,上宽0.5米的直角三角形墙。在迎浪墙底部池中间0.5米处开挖一条沟,根据泥沙池胎宽度埋植直径30厘米水管,两边加挂专用闸面,此进排水闸主要用于池底进排水和排浑水及收获养殖物用,在迎浪墙池中间的两边,离地1.2米处为底,埋植30-40直径水管为进水管,此二处水管每天2次进潮水,在迎浪墙的对面墙离地1.1米处为底埋植排水管,直径30厘米,此排水管每天20小时排水,这样池内的养殖水深度永远在1.6米深以上,(最深可达2.8米)这是很理想的养殖水深,这样,一个养殖池共有4根进排水管,两端都装上“懒汉闸门”,在需要时可同时收获和排水。这样闸门的设置适用于长条养殖池,(50米×200米)为降低建池造价又不破坏养殖区的生态环境,建议每6个小池(6公顷)建在一起成一个大池,这样就建成一个外观330米长,220米宽的长方型养殖池,四面(或三面)垒石墙,内池为泥沙池坝,可大大降低建池成本,这样池型抗风浪,保护生态,是很理想的养殖池型。(笔者曾于2000年3月-9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海域用这种养殖模式试养过日本对虾,养殖获得巨大的成功,根植计算,到收商品虾时每亩养殖水面产量在1200市斤以上,9月1号凌晨1时,侵入青岛海区的台风夹带5个小时173毫米的大暴面冲入养殖池把养殖池冲垮,直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万元,养殖也没能继续试验下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潮间带筑池养殖法,其特征是,此种海水养殖新模式的特点是养殖池建在潮间带中,养殖种类面广,各种鱼、虾、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本
申请(专利权)人:袁志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