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电芯组件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1、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不断增加,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也越来越大。
2、相关技术中,电芯在堆叠形成模组后,电芯与电芯之间往往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路的导通,该种形式增加了电池包的成本,也会增加模组及电池包整体的重量,导致能量密度无法有效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及电池包,以解决通过连接片实现电芯间的连接,会导致电池包整体重量增加且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包括:
3、至少两个单电芯,每个单电芯包括电芯本体,以及设置于电芯本体的至少其中一个侧面的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
4、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的其中一个凹陷形成凹槽部,另一个局部突出形成有凸起部,凹槽部与凸起部插接配合,以连接相邻两个单电芯。
5、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件,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的其中一个凹陷形成凹槽部,另一个局部突出形成有凸起部,通过将凹槽部与凸起部插接配合,能够将相邻两个单电芯进行连接,从而无需单独设置连接片,减少零件数量,降低了电池的结构复杂程度,同时能够使相邻两个单电芯连接更加紧密,降低电池模组的重量,提高能量密度,同时降低了电池包的成本。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柱包括第一极柱基础,第一极柱基础一侧与电芯本体相连,第一极柱基础背离电芯本体的一侧朝靠近电芯本体的
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柱包括第二极柱基础,第二极柱基础一侧与电芯本体相连,第二极柱基础背离电芯本体的一侧形成有凸起部;凸起部远离第二极柱基础一侧的截面积大于凸起部靠近第二极柱基础一侧的截面积。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设置于电芯本体的相同侧面。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柱与第二极柱分别设置于电芯本体的不同侧面。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柱基础在凹槽部的侧壁与底壁之间的夹角为a,凸起部的侧面与第二极柱基础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b;且满足0°<a=b<90°。
11、有益效果:通过将夹角a与夹角b设置为相同的角度,能够方便凹槽部与凸起部的插接,保证两者在结合后能够紧密接触,保证极柱的有效接触,避免发生虚接或短路的情况。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柱基础的顶面与对应的电芯本体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1;第一极柱基础在凹槽部的底壁与对应的电芯本体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3,且满足h1=h3;
13、和/或,凸起部的顶面与第二极柱基础的顶面之间的间距为h2;第一极柱基础在凹槽部的底壁与第一极柱基础的顶面之间的间距为h4,且满足h2=h4。
14、有益效果:通过使h1=h3并且h2=h4,从而在对置设置的两个单电芯相连接后,能够保证对接面相平行。进一步的,多个单电芯形成对置设置的第一电芯层与第二电芯层,从而保证第一电芯层与第二电芯层的平行,合理利用空间,避免造成电池包内部的空间浪费。
15、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如上述的电芯组件,电芯组件包括多个单电芯,多个单电芯形成对置设置的第一电芯层与第二电芯层。
16、有益效果:通过分两层,每层的单电芯的规格型号相同,而不同层的单电芯的规格型号可以不同,从而方便根据实际需要对电池容量、电池厚度以及电池电压等进行搭配。此外,对置设置的第一电芯层与第二电芯层,可以将电路元件、电池检测元件等布置在第一电芯层与第二电芯层之间的区域,合理利用空间,避免占用过多的z向高度,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层的其中一个单电芯分别与第二电芯层的两个单电芯相连接,且第二电芯层的其中一个单电芯分别与第一电芯层的两个单电芯相连接。
18、有益效果:通过采用该种连接方式,能够使第一电芯层的单电芯与第二电芯层的单电芯交替设置,借由凹槽部与凸起部实现连接,使得连接后的电池包更加牢靠,避免晃动。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芯层朝向第二电芯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二电芯层不重叠以形成让位区,和/或,第二电芯层朝向第一电芯层的投影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一电芯层不重叠以形成让位区;
20、让位区适于形成外部元件的容纳空间。
21、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电芯层与第二电芯层不重叠的区域形成让位区,从而能够在让位区布置冷却管路、导电排等外部元件,合理利用电池包内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基础(22),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一侧与所述电芯本体(1)相连,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背离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朝靠近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凹陷形成所述凹槽部(21);所述凹槽部(21)背离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凹槽部(21)靠近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柱(3)包括第二极柱基础(32),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一侧与所述电芯本体(1)相连,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背离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凸起部(31);所述凸起部(31)远离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一侧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凸起部(31)靠近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一侧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与所述第二极柱(3)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1)的相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与所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在所述凹槽部(21)的侧壁与底壁之间的夹角为A,所述凸起部(3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B;且满足0°<A=B<9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的顶面与对应的所述电芯本体(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1;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在所述凹槽部(21)的底壁与对应的所述电芯本体(1)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为H3,且满足H1=H3;
8.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多个单电芯(10),多个所述单电芯(10)形成对置设置的第一电芯层(100)与第二电芯层(2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层(100)的其中一个所述单电芯(10)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芯层(200)的两个所述单电芯(10)相连接,且所述第二电芯层(200)的其中一个所述单电芯(10)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芯层(100)的两个所述单电芯(10)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芯层(100)朝向所述第二电芯层(200)的投影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电芯层(200)不重叠以形成让位区(4),和/或,所述第二电芯层(200)朝向所述第一电芯层(100)的投影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电芯层(100)不重叠以形成让位区(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包括第一极柱基础(22),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一侧与所述电芯本体(1)相连,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背离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朝靠近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凹陷形成所述凹槽部(21);所述凹槽部(21)背离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凹槽部(21)靠近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柱(3)包括第二极柱基础(32),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一侧与所述电芯本体(1)相连,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背离所述电芯本体(1)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凸起部(31);所述凸起部(31)远离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一侧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凸起部(31)靠近所述第二极柱基础(32)一侧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与所述第二极柱(3)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1)的相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2)与所述第二极柱(3)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1)的不同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基础(22)在所述凹槽部(21)的侧壁与底壁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恒谦,尹海旭,张俊川,刘道淦,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