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水溶性药物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该方法以反相蒸发法为基础,包括:a、以天然或合成磷脂及附加剂为材料加入溶剂溶解,通过反相蒸发法得到含有脂类物质和待包封药物的凝胶状脂质,并停止蒸发溶剂;b、将得到的凝胶状脂质置于恒定电流强度的电场中,并缓慢向体系中加入脂质溶液,直至形成脂质体的悬浮液,通过氮气吹扫除去体系中存在的少量有机溶剂;c、将得到的脂质体采用探头式超声均化后得到纳米脂质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优化的电场条件下制备得到的脂质体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可达70%以上。(*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特别涉及一种药物载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闭合囊泡。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改善药物的释放特性,其在药物传输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已使得其成为重要的药物传输系统。脂质体的制备技术一直是限制脂质体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尽管文献和专利报道的脂质体制备技术很多,但这些方法或者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条件(如挤压法),或者可应用的药物非常有限,或者需要以一些经过修饰的昂贵的磷脂为原料;而一些简单便于工业化的方法,药物包封率通常较低。由于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位置不同,因而实现包封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相对于脂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因其在分散体系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包封于脂质体更困难,一般采用乳化技术,利用乳状液中连续相和分散相的转化完成包封。以此原理为基础的反相蒸发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反相蒸发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等),加入含有药物的水溶液,进行短时超声,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药物溶解于水相而存在于乳滴的内部。此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随着有机溶剂的蒸发,以磷脂分子为界面的乳滴不断集中,当有机溶剂几乎蒸发完全时,以磷脂分子为界面的乳滴堆积在一起,形成凝胶状的粘稠结构;进一步蒸发有机溶剂,在亲油基团的相互作用下,相临乳滴的界面结合,形成双分子膜结构;与此同时,一部分乳滴破裂,其中含有药物的水溶液泄漏出来,形成水相的连续相,从而形成了脂质体的悬浮液。可见,在反相蒸发形成脂质体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药物的泄漏,一般情况下,反相蒸发制备的脂质体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不超过50%。对上述过程的分析表明,造成反相蒸发法对药物的包封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完成由油相连续相到水相连续相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水溶液的泄漏,而造成了药物的泄漏。如果能得到一种实现连续相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乳滴中的水渗出而药物仍然吸附或保留在乳滴内,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包封率。本专利正是提供了实现这样一个过程的一种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对水溶性药物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反相蒸发法为基础,利用电场对磷脂膜的致孔作用,提高脂质体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对水溶性药物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以天然或合成磷脂及附加剂为材料加入溶剂溶解,通过反相蒸发法得到含有脂类物质和待包封药物的凝胶状脂质,并停止蒸发溶剂;b、将得到的凝胶状脂质置于恒定电流强度的电场中,并缓慢向体系中加入脂质溶液,直至形成脂质体的悬浮液,通过氮气吹扫除去体系中存在的少量有机溶剂;c、将得到的脂质体采用探头式超声均化后得到纳米脂质体。上述步骤a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1~4∶1的磷脂和附加剂置于容器中,加入氯仿或氯仿和甲醇以体积比1∶1~2∶1混合的混合溶剂,形成每mL溶剂含有60μmol~150μmol磷脂的溶液;减压蒸发溶剂,在容器内壁形成一层脂质膜;所述磷脂为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的天然或合成磷脂的一种或其任意比例的组合,磷脂酰胆碱的质量分数大于80%;附加剂为胆固醇、脱氧胆酸钠中的一种或其任意比例的组合;(2)在容器内加入作为反相蒸发油相的有机溶剂和作为水相的含有药物的水溶液;油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为2∶1~4∶1;有机溶剂为乙醚或甲醇中的一种,或者两者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剂;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应使每mL有机溶剂中含有磷脂80μmol~120μmol;采用水浴式超声使形成乳状液,该乳状液室温下放置至少30分钟不分相。形成的乳状液中,待包封药物和磷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0~1∶400;(3)将所述乳状液进行减压蒸发去除有机溶剂,至形成凝胶状脂质;上述步骤b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凝胶状脂质通过盐桥施加电流强度为0.2mA~2mA(最好为0.5mA~1mA)的电场,并保持该电流强度恒定,且以0.01~0.001hz的频率变换电流的方向,直到凝胶状脂质崩解,形成脂质体悬浮液;施加电场的过程中要使用冰水浴对体系进行冷却;(2)施加电场的同时,向体系内注入脂质的溶液,注入的脂质溶液中溶质和步骤a)中使用的脂质的组分和组成相同,注入脂质的总质量为步骤a)中使用的脂质质量的10%~30%,溶剂为乙醚、甲醇中的一种,或者两者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剂;溶液中每mL溶剂含有磷脂100μmol~150μmol;磷脂溶液的注入可以采用恒速的滴加装置进行,也可采用注射器通过注入通道缓慢注入;(3)在形成的脂质体的悬浮液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使磷脂的浓度保持于150~250μmol/mL;向悬浮液中通氮气,除去残留的有机溶剂;上述步骤c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形成的脂质体的悬浮液用冰水浴冷却,并使用氮气保护,再经超声破碎均化;(2)超声完成后,使该脂质体悬浮液在室温氮气保护下融合1~2小时; (3)该脂质体悬浮液经微孔滤膜过滤,除去未分散物质和相应的杂质得到纳米脂质体。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本专利技术以反相蒸发法为基础,通过施加电场并补加磷脂从而获得对水溶性药物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研究表明,在电流的作用下,磷脂膜结构会松散而形成一些非常细小的孔道,水分子可以渗出;如果控制一定的电流强度,不使大分子药物渗出而将磷脂膜内部的部分水导出,并同时向体系中加入新的磷脂分子,就可在保持反相蒸发过程中形成的乳滴不被大量破坏的情况下,形成脂质体,并且获得较高的药物包封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积极效果1、采用本专利技术制备的脂质体对水性药物的包封率可以达到70%。2、本专利技术采用未经特殊修饰的磷脂,如天然大豆磷脂提取精制的磷脂酰胆碱就可制得包封率较高的脂质体;3、本专利技术制备的脂质体经过超声后包封率并无明显的下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中的施加电场的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对水溶性药物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结合实现设备及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物质量之比为2∶1~4∶1的磷脂和附加剂置于圆底容器中,以氯仿或氯仿和甲醇以体积比1∶1~2∶1混合的溶剂溶解;形成的溶液的浓度为每mL溶剂含有磷脂60μmol~150μmol于旋转蒸发仪上减压(水泵)蒸发溶剂,直到在瓶内壁形成一层脂质膜;其中的磷脂的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其质量分数大于80%;附加剂为脱氧胆酸钠、胆固醇或两者任意比的混合物物质(加入适量的脱氧胆酸钠可以提高脂质体的变形性,制备的脂质体可以用于经皮给药系统);(2)瓶内加入有机溶剂(油相)溶解磷脂,使形成的溶液中每mL有机溶剂中含有磷脂80μmol~120μmol;再加入含有待包封药物的缓冲液(水相),使油相和水相的体积比2∶1~4∶1,待包封药物和磷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0~1∶400,采用水浴式超声仪超声(保持温度为0~4℃)使形成乳状液,该乳状液室温下放置至少30min不分相;其中有机溶剂为乙醚或甲醇中的一种,或者其中两者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剂;(3)将乳状液置于旋转蒸发仪减压蒸发(水泵减压,转速大于60r/min)去除有机溶剂,至形成凝胶状脂质;其中减压蒸发的温度应在磷脂的相变温度以下(即20~30℃);所述凝胶状脂质,是指当体系中有机溶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水溶性药物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以天然或合成磷脂及附加剂为材料加入溶剂溶解,通过反相蒸发法得到含有脂类物质和待包封药物的凝胶状脂质,并停止蒸发溶剂; b、将得到的凝胶状脂质置于恒定电流强度的电场中,并向体系中加入脂质溶液,直至形成脂质体的悬浮液,通过氮气吹扫除去体系中存在的少量有机溶剂; c、将得到的脂质体悬浮液采用探头式超声均化后得到纳米脂质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强,朱德权,昝佳,林莹,丁富新,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