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2825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成型于线缆外的应力释放部及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的后表面上均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应力释放部设有位于前端的突出部及位于突出部后侧的定位部,所述突出部与定位部之间设有若干定位块,所述定位部安装于弧形缺口的前方,所述定位块卡扣于弧形缺口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可将应力释放部卡扣于其中 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通常会在线缆的成型浇铸有应力释放部,尔后将所述浇 铸有应力释放部的线缆组装到相对应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对应的壳体中,如中国专利公告 第CN2390286Y号专利所示,请参照该专利的附图及附图中标号,其揭示了所述缓冲件60安 装在上盖体11和下盖体12相互组装在一起的密闭的空间中的一种方法,本专利所揭示的 缓冲件60安装在壳体中的方法在使用中由于缓冲件60与壳体之间的安装的不牢固,会导 致缓冲件60在壳体中来回移动,在经常使用后,会影响所述线缆与电连接器之间的电性传 输,且大大降低了所述线缆的使用寿命。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上设置的凸块可以增强所述 应力释放部与包覆在应力释放部外侧的盖体之间的结合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 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成型于线缆外的应力释放部及盖体,所述盖 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的后表面上均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应力释放 部设有位于前端的突出部及位于突出部后侧的定位部,所述突出部与定位部之间设有若干 定位块,所述定位部安装于弧形缺口的前方,所述定位块卡扣于弧形缺口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线缆的应力释放部上设置 定位块及在所述包覆在应力释放部外围的盖体上设置缺口,通过所述定位块与缺口之间的 配合增强应力释放部与盖体之间的结合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图6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沿线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端子2、电路板3、包围在绝缘本体1的对接端11外的遮蔽件4、线缆 5、包围于电路板3和部分绝缘本体1及线缆5前端外的金属壳体6及包围在上述元件外的 绝缘盖体8,其中所述盖体8包括沿与对接方向垂直组装的上、下盖体81、82。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绝缘本体1内组装有若干导电端 子2,端子2的尾部向下弯折突露于绝缘本体1下方且焊接于电路板3上。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绝缘本体1两侧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固定孔(未图示),该 固定孔(未图示)内安装有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的螺母9。绝缘本体1的外部 包围有金属材质的遮蔽件4,其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前部的对接端11遮蔽以降低电磁干 扰。所述遮蔽件4的两侧设有与固定孔(未图示)相对应且对齐的通孔(未图示)。线缆5外成型有应力释放部50,所述应力释放部50具有位于前端的突出部52及 位于突出部52的后侧且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矩形定位部51,该定位部51沿横向方向上较 宽。所述应力释放部52上设有一圆孔53,所述突出部52与定位部51之间设有四个定位 块,所述排列于圆孔53左右侧的定位块定义为第一定位块54,所述第一定位块54与定位部 51的前表面相连且与突出部52的后表面之间不相接触,所述排列于圆孔53的上下侧的定 位块定义为第二定位块55,所述第二定位块55与矩形定位部51的前表面相连且同时与突 出部52的后表面相连。所述线缆5还包括有若干导线(未图示)。壳体6包括上壳体61及与上壳体61相配合的下壳体62,且上、下壳体61、62均由 金属材料制成。上壳体61包括基础部610、自基础部610向前且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延伸 部612及自基础部610向后延伸形成的线缆握持部615。所述延伸部612的横向尺寸较宽。 所述上壳体61的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侧壁613,所述上壳体61的前端向下弯折形成的前 壁614,所述前壁614的中间部分形成有一供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端11穿过的第一通孔 6140,自所述第一通孔614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孔(未图示)相 对的第二通孔6141。下壳体62包括底壁621及自底壁621的两侧向上弯折的第二侧壁623,该第二侧 壁623分别与上壳体61的对应第一侧壁613相配合。盖体8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中上盖体81内壁的一周均勻分布有若干定位柱811,下 盖体82内壁上与定位柱8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若干定位孔821,上、下盖体81、82的形状及 结构大致相同,其后端均设有支撑部813、823及自后端面向前凹进的收容槽814、824,所述 支撑部813、823具有前端面8130、8230,自所述前端面8130、8230上方形成有用来支撑线 缆5的第一弧形缺口 8131、8231。自所述收容槽814、824的底壁上形成有与第一弧形缺口 8131、8231相平行的第二弧形缺口 815、825。从整个连接器的后方的角度来看,所述第二弧 形缺口 815的左末端与右末端的位置分别高于所述上盖体81的各个侧壁的底面所在的平 面位置,所述收容槽814的底壁(及上盖体81的后壁)上靠近第二弧形缺口 815左末端和 右末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一第一缺口 8150,自所述第二弧形缺口 815的中间部位形成一沿 着所述收容槽814的底壁延伸形成的第二缺口 8151。与上盖体81上的位置关系一致,在所 述下盖体82的收容槽824上亦形成有第三缺口 8250和第四缺口 8251 (具体的位置关系与 上盖体81上的第一缺口 8150和第二缺口 8151相一致,这里不再详细描述)。组装时,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1中,且端子2的尾部焊接于电路板3的前部,遮 蔽件4自前向后包覆于绝缘本体1的外围,接着将上壳体61向下组装于下壳体62,上壳体61两侧的第一侧壁613分别与下壳体62两侧对应的第二侧壁623相配合以将彼此组装在 一起。所述上壳体61的延伸部612遮罩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其基础部610位于电路板4 之上,如此,对遮蔽件4后端、绝缘本体1及电性连接处形成包裹以降低电磁干扰。接着将盖体8组装于上述元件外,其中线缆5的定位部51放置于下盖体82的收 容槽824内以防止线缆向前移动,线缆5前端的突出部52安装于第一弧形缺口 8231和第 二弧形缺口 825之间的位置,且同时使得下端的第二定位块55卡扣于第四缺口 8251中,位 于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块54的下端卡抵于第三缺口 8250上,再将上盖体81自上至下组装 于下盖体82上,上盖体81的定位柱811收容于下盖体82的定位孔821内。其上盖体81 的支撑部813与下盖体82的支撑部823相配合以将线缆5夹持,此时,应力释放部50的位 于上端的第二定位块55卡扣于上盖体81的第二缺口 8151中,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块 54除卡抵于第三定位块8250中的其余部分卡抵于第一缺口 8150中。至此,线缆连接器组 装完成。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应力释放部50的突出部52与定位部51之间设置有第一 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成型于线缆外的应力释放部及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的后表面上均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应力释放部设有位于前端的突出部及位于突出部后侧的定位部,所述突出部与定位部之间设有若干定位块,所述定位部安装于弧形缺口的前方,所述定位块卡扣于弧形缺口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陈钧王青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