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3d打印建筑,尤其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
技术介绍
1、建筑3d打印被定义为利用打印喷嘴对可凝固建筑材料进行选择性分层叠加的一种建造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建筑设计、计算机、机器人、材料等多学科的新兴建造技术,相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建筑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更加复杂、个性化的设计,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浪费,缩短建筑周期,降低成本。同时,这种技术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推动了建筑设计和施工方式的转变。
2、现有技术中建筑3d打印机的整机结构主要为龙门式结构,例如中国专利cn219973833u公开的一种3d建筑打印设备,通过升降导轨实现打印臂的竖向移动,通过桁架导轨实现打印臂的水平移动,通过打印头系统实现打印头在打印臂上移动,由于现有的3d建筑打印设备一般均采用直线型运动,自由度较小,无法在复杂三维结构的表面进行打印,打印类型较为单一;同时,为了满足打印需求,导致打印臂的整体尺寸较大,在运输和转场时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1)、大臂(2)、小臂(4)、打印桶(7)、打印头(10),所述底架(1)的一侧与3D打印机的升降机构相连接,所述大臂(2)的一端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一转动组件(3)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架(1),所述小臂(4)的一端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二转动组件(5)转动连接于所述大臂(2)的另一端,所述打印桶(7)水平布置,所述打印桶(7)一端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三转动组件(6)转动连接于所述小臂(4)的另一端,所述打印桶(7)内安装有用于带动打印材料移动的输送装置(8),所述输送装置(8)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打印桶(7)的另一端后通过连接管道(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1)、大臂(2)、小臂(4)、打印桶(7)、打印头(10),所述底架(1)的一侧与3d打印机的升降机构相连接,所述大臂(2)的一端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一转动组件(3)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架(1),所述小臂(4)的一端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二转动组件(5)转动连接于所述大臂(2)的另一端,所述打印桶(7)水平布置,所述打印桶(7)一端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三转动组件(6)转动连接于所述小臂(4)的另一端,所述打印桶(7)内安装有用于带动打印材料移动的输送装置(8),所述输送装置(8)的输出端穿过所述打印桶(7)的另一端后通过连接管道(9)与所述打印头(10)相连通,所述打印头(10)的输出口朝下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呈u型,所述大臂(2)包括第一底板(21)、第一顶板(22)以及两个第一侧板(23),所述第一顶板(22)、第一底板(21)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架(1)的两个侧壁,两个所述第一侧板(23)均连接所述第一底板(21)、第一顶板(22)之间,所述第一底板(21)、第一顶板(22)和两个第一侧板(23)合围形成有第一安装槽(24),所述第二转动组件(5)位于所述第一底板(21)的上侧,所述小臂(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21)、第一顶板(2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3)包括第一转动电机(31)以及两个第一转轴(32),两个所述第一转轴(32)同轴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转轴(32)的一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架(1)的两个侧壁,所述第一底板(21)、第一顶板(22)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转轴(3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转动电机(31)连接于所述底架(1)的上侧且输出端穿过所述底架(1)后与所述第一顶板(22)上的第一转轴(32)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臂(4)包括第二底板(41)、第二顶板(42)以及两个第二侧板(43),所述第二顶板(4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22)的下侧,所述第二底板(4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21)的上侧,两个所述第二侧板(43)均连接所述第二底板(41)、第二顶板(42)之间,所述第二底板(41)、第二顶板(42)和两个第二侧板(43)合围形成有第二安装槽(44),所述第三转动组件(6)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4)内,所述打印桶(7)位于所述第二底板(41)的下侧,所述第三转动组件(6)穿过所述第二底板(41)后与所述打印桶(7)的一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3d打印机的打印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5)包括第二转动电机(51)、第一带轮(52)、第二带轮(53)、第一同步带(54)、第二转轴(55)以及第三转轴(56),所述第二转动电机(51)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21)的上侧,所述第一带轮(52)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电机(51)的输出轴,所述第二带轮(53)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55)的一端,所述第一同步带(54)缠绕于所述第一带轮(52)、第二带轮(53)的外周面,所述第二转轴(5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21),所述第二底板(41)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55)的外周面,所述第三转轴(56)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顶板(22),所述第三转轴(56)的另一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海斌,陈阳,朱钱宇,胡敬荣,陈梓烨,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