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56113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电源装置、控制单元及负载。所述电源装置用于接收外部电压,以向负载提供第一工作电压及向控制模块提供第二工作电压。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以向负载提供控制信号。负载在所述第一工作电压及所述控制信号作用下工作。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单元,用于转换所述外部电压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延迟模块,所述延迟模块在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在停止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的一预定时段内继续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且在所述预定时段后停止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电源装置
技术介绍
电器一般使用市电作为外接电源,其内部电路由各种控制芯片及其他电子元器件构成。 一般而言,市电为交流电且电压较高,如中国大陆地区市电电压为220伏。然而电器内部的控制芯片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一般在直流低压下工作。因此,电器中一般采用整流滤波以及变压装置转换市电为适合控制芯片等元件的工作电压。 目前,整流滤波通常采用整流桥以及电容来实现。当电器启动工作时,交流电压先经整流桥整流,后由电容滤波,进而被作为工作电压提供给负载。然而,当电器停止工作时,用于滤波的电容两端的电压还来不及释放,且电容存储的电量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释放完。此前电容中未释放的电量将对电器中的一些逻辑元件如触发器的状态产生影响,使这些逻辑元件的工作状态在电器的下一次启动前不能恢复初始状态。这种情况会导致电器下一次启动时出现不可预见的错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确保断电后电子设备恢复初始状态的电源装置。 此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断电后能恢复初始状态的电子设备。 —种电源装置,用于接收外部电压,以向负载提供第一工作电压及向控制模块提供第二工作电压。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以向负载提供控制信号。负载在所述第一工作电压及所述控制信号作用下工作。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单元,用于转换所述外部电压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延迟模块,所述延迟模块在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在停止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的一预定时段内继续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且在所述预定时段后停止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 —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电源装置、控制单元及负载。所述电源装置用于接收外部电压,以向负载提供第一工作电压及向控制模块提供第二工作电压。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以向负载提供控制信号。负载在所述第一工作电压及所述控制信号作用下工作。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单元,用于转换所述外部电压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延迟模块,所述延迟模块在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在停止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的一预定时段内继续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且在所述预定时段后停止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 上述电子设备及电源装置通过设置延迟模块,使所述延迟模块从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刻开始继续向控制单元提供一预定时段的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在所述预定时段内,电子设备储电元件中的电量由负载耗尽。因此,在下次工作前,电子设备可恢复初始工作状态。附图说明 图1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模块图。 图2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999的功能模块图。电子设备999接收来自外部电源400的外部电压,以完成相应操作。电子设备999包括电源装置100、控制单元200及负载300。电源装置100接收所述外部电压,以向负载300提供第一工作电压,并向控制单元200提供第二工作电压。控制单元200接收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并输出控制信号至负载300。负载300响应于所述控制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工作电压的驱动下开始工作。 电源装置100包括电源转换模块110及延迟模块120。电源转换模块110将所述外部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一工作电压。延迟模块120接收所述外部电压,并产生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其中,电源转换模块110采用滤波电容进行相关滤波处理。当外部电源400停止向电子设备999供应外部电压时,延迟模块120从停止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刻开始继续向控制单元200提供一预定时段的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在所述预定时段内,电源转换模块110中滤波电容或其他储电元件中的电量由负载300耗尽。因此,在下次工作前,电子设备999可恢复初始工作状态。 延迟模块120包括感应单元121、供电单元122、延迟单元123及输出单元124。感应单元121在接收到所述外部电压时产生延迟锁定信号,在接收不到所述外部电压时产生延迟启动信号。供电单元122向延迟单元123及输出单元124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延迟单元123在接到所述延迟锁定信号及所述第二工作电压时控制输出单元124输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延迟单元123在接到所述延迟启动信号及所述第二工作电压时启动延迟操作。该延迟操作具体为在所述预定时段内继续控制输出单元124输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而之后控制输出单元124停止输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 图2所示为电源装置100的具体电路结构图。感应单元121包括第一三极管Ql、第一电容C1及第一电阻R1。该第一电容C1的一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外部电源400,另一端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连接的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至延迟单元123。其中,第一三极管Ql为NPN型。 延迟单元123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第二三极管Q2及二极管D。第二电容C2的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其另一端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供电单元122,且该发射极还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二极管D的阳极,二极管D的阴极与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输出单元124。第二三极管Q2为PNP型。 输出单元124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三极管Q3、耦合器U、第一输出端20以及零等电位端30。耦合器U包括发光元件U11和光敏元件U12。该发光元件Ull的一端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另一端接地。该光敏元件U12的一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另一端与零等电位点126相连。5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 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供电单元122相连,集电极与输出端125相连。第三三极管Q3 为PNP型。 当电源电路100接收到所述外部电压时,第一三极管Ql在所述外部电压作用下导 通。供电单元122提供的第二工作电压被第二电阻R2及第三电阻R3分压。设置第二电阻 R2与第三电阻R3的数值,使二者之间连接点的电压不足以反向击穿二极管D。因此,第二三 极管Q2基极保持低电位,从而导通集电极与发射极,将该第二工作电压导向输出单元124。 输出单元124的第五电阻R5接收通过第二三极管Q2传输来的第二工作电压,使与第五电 阻R5连接的发光元件Ull导通发光,进而使光敏元件U12导通。设置第六电阻R6与第七 电阻R7的数值,使光敏元件U12导通时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处于低电平,以使第三三极管 Q3导通。第三三极管Q3将通过发射极接收的供电单元122提供的第二工作电压通过与集 电极相连的输出端125输出。 当外部电源400停止向电源电路100输出外部电压时,电源转换模块110停止工 作,而电源装置100中的第一三极管Q1截止。此时,在第二工作电压的作用下,第二电容C2 的电压(即第二电阻R2与第三电阻R3之间连接点的电压)开始上升。经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装置,用于接收外部电压,以向负载提供第一工作电压及向控制模块提供第二工作电压,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以向负载提供控制信号,负载在所述第一工作电压及所述控制信号作用下工作,其中,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单元,用于转换所述外部电压为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延迟模块,所述延迟模块在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在停止接收所述外部电压时的一预定时段内继续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且在所述预定时段后停止向所述控制模块提供所述第二工作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