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绕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04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杆状刹车式的双轴承绕线架。既能在卷起渔线时保持卷线筒平稳地旋转,又能提高刹车机构的制动力。卷线筒(4)具有:卷线筒部(4a);第1凸缘部(4b)以及第2凸缘部(4c),其在卷线筒部(4a)的两侧形成且直径比卷线筒部(4a)大。在卷线筒(4)的手柄(3)一侧设有对卷线筒(4)进行制动的刹车机构(6)。第2凸缘部(4c)制成直径比第1凸缘部(4b)的直径大。第2凸缘部(4c)具有:小直径部(4d),它是将卷线筒部(4a)一侧制成直径比第1制动部件(25)的直径小而形成的;大直径部(4e),它是将最外周侧制成直径比第1制动部件(25)的直径大而形成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轴承绕线架,尤其是进行渔线的放出以及渔线的卷绕的双轴承绕线架。
技术介绍
一般,作为双轴承绕线架,众所周知的是杆状刹车式的双轴承绕线架,这种杆状刹车式的双轴承绕线架中对卷线筒的制动是通过由杆状的刹车操作部件使卷线筒轴沿轴向移动而实现的。该双轴承绕线架具备具有一对侧板以及侧罩的绕线架主体;支承在绕线架主体上且能沿轴向自如移动的卷线筒轴;支承在卷线筒轴上且能自如旋转的卷线筒;对卷线筒进行制动的刹车机构;用于通过手柄的旋转使卷线筒旋转的旋转传动机构。卷线筒能与卷线筒轴一起沿轴向移动,其具有在外周缠绕渔线的卷线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卷线筒部的两端的凸缘部。刹车机构具有设置在卷线筒的凸缘部的一端外侧面上的第1制动部件;受压后能与第1制动部件接触的第2制动部件;使卷线筒轴沿轴向移动的卷线筒轴移动机构。第2制动部件支承在卷线筒轴上且能自如旋转,来自手柄的旋转通过旋转传动机构传递到第2制动部件。卷线筒轴移动机构具有支承在绕线架主体上且能自如摇动地的杆状的刹车操作部件;固定在卷线筒轴的一端的帽状的刹车调整部件;配置在刹车操作部件和刹车调整部件之间并安装在绕线架主体上的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不能相对绕线架主体旋转。在凸轮部件上形成有倾斜凸轮,通过摇动刹车操作部件,刹车操作部件登上倾斜凸轮,凸轮部件推压刹车调整部件,使卷线筒轴沿轴向朝一侧移动。使卷线筒沿轴向朝另一侧的移动是例如由配置在第1制动部件和第2制动部件之间的弹簧部件的加载力来进行的。这样的双轴承绕线架中,旋转手柄而产生的驱动力,通过旋转传动机构传递到刹车机构的第1制动部件上,再通过第1制动部件和第2制动部件的压力接触,传递到卷线筒上。在这样的结构中,对刹车机构的制动力的调整,是通过向一个方向摇动安装在卷线筒轴的一端的刹车操作部件来进行的。当向一个方向摇动刹车操作部件时,凸轮部件使卷线筒轴沿轴向朝一侧移动,卷线筒接近刹车机构,第1制动部件受压而与第2制动部件相接触。这样的双轴承绕线架中,通过操作刹车操作部件来调整刹车机构的制动力,而且,通过使第1制动部件和第2制动部件分离来使卷线筒成为能自由旋转的状态。众所周知,具有这样的刹车机构的双轴承绕线架中设有第1制动部件,固定第1制动部件的凸缘部制成其直径比相反一侧的凸缘部的直径大,并且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比相反一侧的凸缘部的直径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申请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9160)。由于该双轴承绕线架中的第1制动部件制成直径比相反一侧的凸缘部的直径大,所以,增大了作用在第1制动部件上的扭矩,因此,能增大刹车的制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具有上述现有的刹车机构的双轴承绕线架中的第1制动部件制成其直径比相反一侧的凸缘部的直径大,所以,能增大刹车的制动力。但是,如果为了使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较大而将固定第1制动部件的凸缘部制成直径比相反一侧的凸缘部的直径大的话,那么在固定第1制动部件的凸缘部一侧的卷线筒部上,将会导致发生将渔线缠绕到超过相反一侧的凸缘部的位置的情况。这样一来,若将渔线大量地缠绕在固定第1制动部件的凸缘部一侧的卷线筒部上的话,则会使作用在卷线筒上的卷起扭矩增大,这在卷起渔线时会妨碍卷线筒平稳地旋转。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使杆状刹车式的双轴承绕线架既能在卷起时保持卷线筒平稳地旋转,又能提高刹车机构的制动力。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本专利技术第1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进行渔线的放出以及渔线的卷绕的双轴承绕线架,具备手柄、绕线架主体、卷线筒、刹车机构。绕线架主体具有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峙的第1侧板以及第2侧板;连接第1侧板以及第2侧板的连接部件;覆盖第1侧板的外侧的第1侧罩;覆盖第2侧板的外侧的第2侧罩,手柄安装在该第2侧罩上。卷线筒配置在第1侧板和第2侧板之间且能旋转,它具有筒状的卷线筒部,渔线缠绕在其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卷线筒部的第1侧板侧端部上的第1凸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卷线筒部的第2侧板侧端部上的第2凸缘部,它被制成直径比第1凸缘部的直径大。刹车机构具有刹车操作部件,它安装在第2侧罩外侧且能相对第2侧罩外自如摇动;第1制动部件,它设置在第2侧板与第2侧罩之间,能与刹车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而沿轴向自如移动,并且它被固定在第2凸缘部的轴向外侧;第2制动部件,它设在第2侧板与第2侧罩之间,第1制动部件能与其接触。操作刹车操作部件,能使第1制动部件接近或离开第2制动部件,由此改变第1制动部件与第2制动部件之间的接触摩擦力,从而改变对卷线筒的制动力。第2凸缘部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大直径部,它是将最外周侧制成直径比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大而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小直径部,它被设计成在大直径部和卷线筒部的端部之间生成台阶的结构,并且被制成直径比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小。该双轴承绕线架中,在第2凸缘部的轴向外侧固定有第1制动部件,而且该第2凸缘部的直径比第1凸缘部的直径大。另外,第2凸缘部形成为卷线筒部一侧的直径被制成比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小,最外周侧的直径被制成比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大。在此,由于第2凸缘部的大直径部被制成直径比小直径部的直径大,所以,能将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做得较大,能增大刹车的制动力。另外,由于第2凸缘部的小直径部的直径被制成比大直径部的直径小,所以,小直径部的台阶部分成为缠绕渔线的上限的基准,因此,能减少渔线的缠绕量,卷起渔线时能减小作用在卷线筒上的扭矩。因此,既能在卷起渔线时保持卷线筒平稳地旋转,又能提高刹车机构的制动力。本专利技术第2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在第1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的基础上,将小直径部制成直径与第1凸缘部的直径大致相同。在这种场合,由于将第1凸缘部与第2凸缘部的小直径部制成直径大致相同,所以,能左右均匀地缠绕渔线。本专利技术第3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在第1或2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的基础上,将大直径部与小直径部一体成形。在这种场合,由于将大直径部和小直径部一体成形,所以,能减少零部件个数,而且能保持较高的强度。本专利技术第4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在第1或2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的基础上,将大直径部与小直径部分体形成。在这种场合,容易对与小直径部分体的大直径部进行加工。本专利技术第5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在第4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的基础上,第2凸缘部还具有第3凸缘部和第4凸缘部。所述第3凸缘部在大直径部的内周侧与之一体延伸;所述第4凸缘部与小直径部以及卷线筒部一体成形,并且该第4凸缘部被配置在小直径部的内周侧,它能与第3凸缘部接触。另外,第3凸缘部与第1制动部件一起螺纹固定在第4凸缘部上。这种场合,与将第3凸缘部和第1制动部件分别螺纹固定在第4凸缘部上的场合相比,能减少螺纹件的个数。本专利技术第6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的基础上,第2侧板被配置成覆盖大直径部和小直径部之间的状态。在这种场合,由于第2侧板覆盖大直径部和小直径部之间,所以,能防止渔线缠绕在从小直径部向外的外周上。本专利技术第7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是在第6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架的基础上,第2侧板向径向内侧延伸而接近小直径部。在这种场合,由于第2侧板向径向内侧延伸而接近小直径部,所以,第2侧板的前端部能限制渔线向轴向外侧移动。本专利技术第8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轴承绕线架,是进行渔线的放出以及渔线的卷绕的双轴承绕线架,具有:手柄;绕线架主体,该绕线架主体具有: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峙的第1侧板以及第2侧板;连接上述第1侧板以及上述第2侧板的连接部件;覆盖上述第1侧板的外侧的 第1侧罩;覆盖上述第2侧板的外侧的第2侧罩,上述手柄安装在该第2侧罩上;卷线筒,该卷线筒配置在上述第1侧板和上述第2侧板之间且能旋转,它具有:筒状的卷线筒部,上述渔线缠绕在其外周上;第1凸缘部,它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上述卷线筒部的上 述第1侧板侧端部上;第2凸缘部,它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上述卷线筒部的上述第2侧板侧端部上,并且被制成直径比上述第1凸缘部的直径大;刹车机构,该刹车机构具有:刹车操作部件,它安装在上述第2侧罩外侧且能相对上述第2侧罩自如摇动;第1制动 部件,它设在上述第2侧板与上述第2侧罩之间,能与上述刹车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而沿轴向自如移动,并且它被固定在上述第2凸缘部的轴向外侧;第2制动部件,它设在上述第2侧板与上述第2侧罩之间,上述第1制动部件能与其接触;操作上述刹车操作部件,能使上述第1制动部件接近或离开上述第2制动部件,由此改变上述第1制动部件与上述第2制动部件之间的接触摩擦力,从而改变对上述卷线筒的制动力;上述第2凸缘部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大直径部,它是将最外周侧制成直径比上述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大而形成的; 大致圆筒状的小直径部,它被设计成在上述大直径部和上述卷线筒部的端部之间生成台阶的结构,并且被制成直径比上述第1制动部件的直径小。...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5-11 141379/20041.一种双轴承绕线架,是进行渔线的放出以及渔线的卷绕的双轴承绕线架,具有手柄;绕线架主体,该绕线架主体具有配置成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峙的第1侧板以及第2侧板;连接上述第1侧板以及上述第2侧板的连接部件;覆盖上述第1侧板的外侧的第1侧罩;覆盖上述第2侧板的外侧的第2侧罩,上述手柄安装在该第2侧罩上;卷线筒,该卷线筒配置在上述第1侧板和上述第2侧板之间且能旋转,它具有筒状的卷线筒部,上述渔线缠绕在其外周上;第1凸缘部,它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上述卷线筒部的上述第1侧板侧端部上;第2凸缘部,它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上述卷线筒部的上述第2侧板侧端部上,并且被制成直径比上述第1凸缘部的直径大;刹车机构,该刹车机构具有刹车操作部件,它安装在上述第2侧罩外侧且能相对上述第2侧罩自如摇动;第1制动部件,它设在上述第2侧板与上述第2侧罩之间,能与上述刹车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而沿轴向自如移动,并且它被固定在上述第2凸缘部的轴向外侧;第2制动部件,它设在上述第2侧板与上述第2侧罩之间,上述第1制动部件能与其接触;操作上述刹车操作部件,能使上述第1制动部件接近或离开上述第2制动部件,由此改变上述第1制动部件与上述第2制动部件之间的接触摩擦力,从而改变对上述卷线筒的制动力;上述第2凸缘部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大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生田刚川崎宪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