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勤舟专利>正文

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6977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设置有震荡驱动电路,该震荡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变压传感器的初级线圈上,该变压传感器的次级线圈连接在处理电路上,该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为峰值检测电路。其显著效果是:可以减少变压器的线圈匝数、使传感器的小型化、低功耗、低温漂。不但具备优良性能,还可以使变压器式传感器可以更方便地制造,并能应用到更多的条件中。(*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传感器
,具体地说,是一种变压器式传感器专用电路。
技术介绍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是将被测的非电量变化转变为线圈互感量变化的装置.这 种传感器主要是根据变压器的原理制成的,由于该类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等优 点,被广泛用于位移量的测量。变压器式传感器的线圈输出为交流信号,需要通过电路转换 与处理才能有效利用。传统方案是采用二极管构成的相敏检波电路、或者调频、调相电路等寸。但这些电路仍然有几个显著缺点一是灵敏度差,需要足够匝数的线圈,例如 2000匝,才能进行较好的处理。线圈匝数过多,导致传感器的体积无法缩小。二是温漂较大。由于线圈匝数足够多,随着温度的变化,线圈的内阻变化较大,成 为引起输出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一般需要采用差动式结构来抵消温漂现象。差动 式结构需要对称的线圈结构,这增加了传感器的复杂程度和工艺难度,进一步增大了传感 器体积,增加了传感器的制作和安装成本。三是输出曲线单一。由于采用了差动式结构,其输出信号为两组线圈的差值,呈直 线型信号。对于其它类型的输出曲线,例如指数型、折线型,则很难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设置有震荡驱动电路(1),该震荡驱动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在变压传感器的初级线圈(2a)上,该变压传感器的次级线圈(2b)连接在处理电路上,该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为峰值检测电路(3)。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设置有震荡驱动电路(1),该震荡驱动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在变压传感器的初级线圈(2a)上,该变压传感器的次级线圈(2b)连接在处理电路上,该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输出电路(4),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为峰值检测电路(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震荡驱动电路(1) 为脉冲开关电路,该脉冲开关电路为单片机发送的矩形脉冲驱动电路,或为RC震荡脉冲驱 动电路,或为LC震荡脉冲驱动电路,或为交变电流耦合电容后输出的峰值脉冲驱动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峰值检测电路(3) 设置有运放(U),该运放(U)的正向输入端接所述次级线圈(2b),输出端接二极管(D)的正 极,该二极管(D)的负极串第一电阻(Rl)后接地,该二极管(D)的负极还接第二电阻(R2) 的前端,该第二电阻(R2)的后端接所述运放(U)的负向输入端,该第二电阻(R2)的后端还 串电容(C)后接地,该第二电阻(R2)的后端接所述第一输出电路(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峰值检测电路(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Rl)的阻值大 于或等于第二电阻(R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式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电路(4) 设置有第一输出运放(Ul),该第一输出运放(Ul)的正向输入端连接所述峰值检测电路(3) 的输出端,该第一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勤舟
申请(专利权)人:蒋勤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