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44908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充电装置,其包含壳体、动作结构、第一导电体及第二导电体。壳体外侧一面上设有容置槽,壳体内邻近壳体底部设有电路板,且电路板上设有电力传输单元,壳体内相对容置槽的一面的内壁上设有卡合件。动作结构具有转轴及第一、第二板体,转轴枢设于卡合件上。第一导电体配置于动作结构并具有第一凸块及第一导通部,第一凸块位于第一板体外表面,第一导通部位于第二板体外表面。第二导电体靠近第一导电体一侧并具有第二凸块及第二导通部,第二凸块位于第一板体外表面,第二导通部位于第二板体外表面。藉由外部二充电接点抵压第一凸块及第二凸块,连带第一导通部及第二导通部位移而碰触电力传输单元,用以电性导通。(*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接点结构改良的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习知充电装置的设计是利用弹性金属线弯折的方式,分别创建出两个导电接点配置于通孔中,由于此弹性金属线是弯折的方式,其结构非常易于变形且细薄(此弹性金属线的直径大约为2-5毫米),抵压弹性金属线折弯的接点,易由通孔的孔隙目视至内部机板,对于外观造型不很美观时尚。并且,现有习知接点是长时间接通于电路板,一但导电异物掉入通孔的缝隙中,将导致长时间导通此接点,而使机板产生短路或过热损毁的现象。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充电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合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充电装置,成为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也是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现有习知技艺的各项问题,为了能够兼顾解决,本申请人基于多年从事研究开发与诸多实务经验,提出一种充电装置,以作为改善上述缺点的实现方式与依据。专利技术内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壳体,设有一容置槽于其外侧的一面上;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壳体内邻近底部的一面上;一电力传输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一卡合件,是设置于该壳体内对应该容置槽的一面的内壁上;一动作结构,包括一转轴、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转轴枢设于该卡合件上,且连接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间,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间在该转轴连接处弯折一角度;一第一导电体,是配置于该动作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一导通部,该第一凸块是位于该第一板体外表面,该第一导通部是位于该第二板体外表面;以及一第二导电体,是靠近于该第一导电体一侧并具有一第二凸块及一第二导通部,该第二凸块是位于该第一板体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壳体,设有一容置槽于其外侧的一面上;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壳体内邻近底部的一面上;一电力传输单元,是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一卡合件,是设置于该壳体内对应该容置槽的一面的内壁上;一动作结构,包括一转轴、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转轴枢设于该卡合件上,且连接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间,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间在该转轴连接处弯折一角度;一第一导电体,是配置于该动作结构并具有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一导通部,该第一凸块是位于该第一板体外表面,该第一导通部是位于该第二板体外表面;以及一第二导电体,是靠近于该第一导电体一侧并具有一第二凸块及一第二导通部,该第二凸块是位于该第一板体外表面,该第二导通部是位于该第二板体外表面;其中,藉由外部二充电接点抵压该第一凸块及该第二凸块,连带该第一导通部及该第二导通部位移而碰触该电力传输单元,以使电性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弹性件,该弹性件一端是贴靠于该动作结构的其中一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佳尉
申请(专利权)人: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