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型淮猪品系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442 阅读:3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优质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点是:第一步:以安徽淮猪作为母本、以丹系长白公猪作为父本进行首次杂交,组成杂交一代母猪群;第二步:以杂交一代母猪群为母本,以加系大约克公猪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所生后代为新品系零世代猪;第三步:用群体继代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进行3-4个世代的横交固定,得到淮猪新品系。新品系猪具有肉质优,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产仔数多,搞病力强,抗应激,适应环境能力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品系猪的培育方法的。
技术介绍
发达国家经半个世纪的努力,通过在规范化饲养条件下的系统选育和配合力测定试验,已将商品瘦肉猪的生产性能提高到了遗传潜力很大程度。当前发达国家猪肉肉质低确实是个难题。科学研究也在向着提高猪肉品质,适应消费者的口味的优质猪肉和有机猪肉方向发展。法国科学院Jean NAVEAV利用我国太湖猪(梅山猪和嘉兴黑猪)作为母本,经过8年的研究培育出“奶奶”新母系,并与P76父系杂交配套;还有PIC公司,也利用太湖猪繁殖力高、肉质好的性能培育出新母系“康贝尔”,并与402父系杂交,形成固定的5系配套生产杂优猪,从而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繁殖力低,肉质差的矛盾。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猪的育种工作,对地方猪种的选育提高及与外来猪种的杂交改良及杂种优势利用,提高我国的养猪业生产水平,起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安徽省从“六五”起就立项对地方猪种提纯复壮和杂交利用进行研究,已飞选育6个地方品系,特别是淮猪(定远猪)和皖南花猪建立了原种猪的保种群和二元杂交利用的繁育体系,即“三化养猪”(母猪本地化、公猪外来化、肥猪杂交一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化养猪”已不适用人们的需求,在“九五”期间又进行了“江淮流域猪杂交体系及集约化规模养殖技术研究”的攻关项目研究,通过淮猪二元、三元杂交猪筛选、测定配合力,研究出最佳二元、三元杂交组合,正在选育商品生产配套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猪的育种已逐步从常规育种走向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道路。研究表明,猪的生长、繁殖(产仔数)、及胴体(肉质)等数量性状既受数目众多的微效基因的共同作用,又有效应较大的主效基因的主导作用。微效多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分布也不是随机的,通常是具有相同或相关功能的基因集中分布于彼此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形成紧密连锁的基因簇,表现出较大的效应。目前,猪遗传图谱中已定位的基因和标记数已达600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有102个,性状涵盖了生长性状、繁殖性状、肉质性状和抗病性状,特别是氟烷基因、ESR基因、促卵泡素受体β亚基基因(FSHβ),已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应用于生产实践中。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建立了RFLP标记、小卫星、微卫星DNA标记、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标记等,并应用于猪的不同品系或品种的等位基因之组合、核心群内的标记辅助选择,即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借助分子标记选择某一位点基因来改变该位点的基因频率。猪的产仔数性状的遗传力很低(0.1),依常规育种方法进行选择,其选择进展甚微。但该性状受几个主效基因的控制,具有加性一显性基因作用模式,易于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侯选基因鉴定法和连锁遗传分析。利用侯选基因鉴定法已经成功地确定了一些与繁殖性能有关的数量性状座位(QTL),如与猪的高产仔性状有关的主要侯选基因促卵泡素受体基因(FSH、FSHR、LHR)、雌激素受体基因(ESR,在1号染色体上)、LEP、LEPR、兰尼定受体基因(RYR),在4、6、7、8、13、15号染色体上也发现了与产仔数有关的QLT,等等。国外对其中某些标记基因的研究结果申请了专利,如雌激素受体基因(ESR)等。侯选基因法的基因做法是,借助已知的有关某个性状的生理调控途径,选择该途径中的一些重要激素、蛋白质或因子,研究其基因结构、表达水平等对目标性状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控制目标性状的主效基因或遗传标记。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国外多热衷于利用微卫星分析技术,在基因组扫描的基础上,通过连锁分析,获得了大量的数量性状座位(QLT)标记,对其中某些微卫星标记的研究结果亦申请了专利。这些分子遗传标记已部分地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和标记辅助渗入等育种实践中。我国学者对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有少数实验室已申请了有关专利,如雌激素受体β亚基基因(FSHβ)作为产仔数的分子遗传标记等。由于获得繁殖性状有关资料需要组建较大的资源群,而且难度大,所需时间长,因此目前使用基因组扫描检测的这类数量性状座位(QTL)的研究结果十分有限。对繁殖性状而言,侯选基因法有明显的优势,并可能在售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寻找分子遗传标记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分子遗传标记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和标记辅助渗入由于种种原因,尚处于研究阶段,有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研究和开发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国外对肉质性状遗传标记的研究,近年来在猪肉肉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Geldermann等报道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氟烷基因,Milan等报道的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RN基因和7号染色体上的与雄烯酮水平有关的基因,Bidanel等报道的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肌纤维数基因,Moster等报道的位于2、12号染色体上的与PH、系水力、肉色有关的基因,Ernst等报道9号染色体上的肌细胞生成素基因,Dai等报道18号染色体上的肥胖基因,Vincent等报道6号染色体上的肥胖受体基因,Clutter等报道的13号染色体上的缩胆囊肽基因和8号染色体上的缩胆囊肽受体基因,荷兰的Gerbens研究小组研究的苹果酸酶、FABP(游离脂肪酸结合蛋白)、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等等。国内在该领域则刚刚起步。综观近几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寻找肉质性状的遗传标记或基因定位也是采取连锁遗传分析法(基因组扫描法)和侯选基因法。连锁遗传分析法的前提是建立一个样本含量尽可能大的、性状和基因发生分离的参考家系,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单靠某个课题组或单位来动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国外也是通过许多课题组甚至政府间的合作来完成这项工作。很显然,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和繁殖性状一样,侯选基因法在寻找肉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与连锁遗传分析法相比,侯选基因法具有省时、省力、省钱的优点。但侯选基因法亦有其固有的不足。一般地,经性状都是由很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某个基因是最重要的而其它基因是不重要的。因此,要用侯选基因法来筛选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必须尽可能准确地选择其侯选基因的范围,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个侯选基因上。事实上,国内外现有的对肉质性状侯选基因的研究就存在研究范围较小、较集中的问题。如前所述,随着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导向的改变,以及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冲击,提高猪肉品质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在育种学家面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保留了淮猪繁殖力强、肉质佳、适应性强的优点,吸收了外血猪品种的生长快、瘦肉率高等特点的优质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1、优质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以安徽省地方品种淮猪的优秀个体20头以上作为母本、以外来瘦肉型品种丹系长白公猪的优秀个体4头以上作为父本进行首次杂交(公母比例为1∶5),所生后代淘汰所有公猪,保留母猪,组成杂交一代母猪群;第二步以杂交一代母猪核心群为母本,以加系大约克公猪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加系大约克公猪不少于4个不同的家系(即4头公猪没有血缘关系),所生后代为新品系的新品系零世代猪,其含有25%的淮猪(定远猪)血统,25%的长白猪血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以安徽省地方品种淮猪的优秀个体20头以上作为母本、以外来瘦肉型品种丹系长白公猪的优秀个体4头以上作为父本进行首次杂交(公母比例为1∶5),所生后代淘汰所有公猪,保留母猪,组成杂交一代母 猪群;第二步:以杂交一代母猪核心群为母本,以加系大约克公猪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加系大约克公猪不少于4个不同的家系,所生后代为新品系的新品系零世代猪,其含有25%的淮猪血统,25%的长白猪血统和50%的大约克血统;第三步:群体 闭锁繁殖和多世代选育阶段;用群体继代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进行3-4个世代的横交固定,一年一个世代,配种是本世代选留的公猪与选留的母猪进行交配;每个世代选留母猪100头,公猪20头,选留方法与第二步零世代选留方法相同,经过3-4个世代初步建立起新品系猪的核心群500头以上;所述新品系猪的性能指标为:繁殖性能:新品系猪总产仔数最高达18头,核心群经产母猪产仔数达15头。生长速度:商品猪体重达90公斤的时间为151日龄,饲料报酬为3∶1;胴体 和肌肉品质:瘦肉率63%以上,肌内脂肪≥2.5%,无肉色苍白、质地松软、切面渗出(PSE,PaleSoftExudative)和深色、硬实、干燥肉(DFD,DarkFirmDry),系水力(滴水损失)≤3%,大理石纹评分2. 8-3.0,肉色评分3.0-4.0,拿破率≥76%,屠宰后45分钟内测定的酸碱度(PH↓[45])在6.2-6.6之间,屠宰后24小时测定的酸碱度(PH↓[24])在5.5-5.8之间,嫩度≤3.8%。...

【技术特征摘要】
1.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以安徽省地方品种淮猪的优秀个体20头以上作为母本、以外来瘦肉型品种丹系长白公猪的优秀个体4头以上作为父本进行首次杂交(公母比例为1∶5),所生后代淘汰所有公猪,保留母猪,组成杂交一代母猪群;第二步以杂交一代母猪核心群为母本,以加系大约克公猪为父本进行二次杂交,加系大约克公猪不少于4个不同的家系,所生后代为新品系的新品系零世代猪,其含有25%的淮猪血统,25%的长白猪血统和50%的大约克血统;第三步群体闭锁繁殖和多世代选育阶段;用群体继代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进行3-4个世代的横交固定,一年一个世代,配种是本世代选留的公猪与选留的母猪进行交配;每个世代选留母猪100头,公猪20头,选留方法与第二步零世代选留方法相同,经过3-4个世代初步建立起新品系猪的核心群500头以上;所述新品系猪的性能指标为繁殖性能新品系猪总产仔数最高达18头,核心群经产母猪产仔数达15头。生长速度商品猪体重达90公斤的时间为151日龄,饲料报酬为3∶1;胴体和肌肉品质瘦肉率63%以上,肌内脂肪≥2.5%,无肉色苍白、质地松软、切面渗出(PSE,Pale Soft Exudative)和深色、硬实、干燥肉(DFD,DarkFirm Dry),系水力(滴水损失)≤3%,大理石纹评分2.8-3.0,肉色评分3.0-4.0,拿破率≥76%,屠宰后45分钟内测定的酸碱度(PH45)在6.2-6.6之间,屠宰后24小时测定的酸碱度(PH24)在5.5-5.8之间,嫩度≤3.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杂交一代母猪群的选育方法为第一次选留要在28日龄断奶时进行,选择被毛全白,体重大于4公斤,乳头数7对及以上,体形匀称,体质好的母猪;断奶后至100公斤体重阶段记录每头猪的体重,采食饲料量,用于计算其生长速度;第二次选留在4月龄时进行,主要淘汰生长速度慢,体质差,被毛有黑斑的母猪;第三次选留在6月龄时,根据断奶后至100公斤增长的体重及消耗的饲料量,计算该阶段的日增重,料肉比,选择日增重500g以上、料肉比小于3∶1、100公斤时活体背膘厚17毫米以下,眼肌面积大于30平方厘米的母猪留种,选留出杂交一代猪50头以上参加第二次杂交配种;所述杂交一代母猪含有50%的淮猪(定远猪)血统和50%的丹麦品系长白猪血统,其初产平均窝产仔数10.75头,经产母猪产仔数为12.05头,初生重为0.95公斤,28天断奶重5.33公斤,日增重为495克,料肉比为3.3∶1,胴体瘦肉率达53.6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瘦肉型淮猪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品系的零世代猪的选育方法是第一次选留应根据分子遗传标记结果,母猪选留应选择FSHβ基因型为AA和AB的,Hal基因型为NN和Nn的母猪;公猪的选留应选择FSHβ基因型为AA和AB的,Hal基因型为NN的公猪;28日龄断奶时进行第二次选留,选择断奶体重大于4公斤、体形、体质好、发育良好以及被毛全白的猪进入留种群;4月龄时进行第三次选留,对少数发育不良,体重小于40公斤以及被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立王重龙李庆岗张东红陈美林苏世广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