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体换热,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1、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u型管换热器是石油化工工业的常用换热设备,u型管换热器的结构也较简单,重量轻,适用于高温和高压的场合。u型管换热器包括壳程壳体、管程壳体、管板、u型换热管和防冲板,管板固定在壳程壳体和管程壳体之间,u型换热管位于壳程壳体内,u型换热管固定在管板上。管程壳体内部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管程壳体内部分成两个流道,u型换热管分别与两个流道连通,防冲板固定在u型换热管上,壳程壳体具有壳程进口,壳程进口与防冲板相对,防冲板可以保护u型换热管,防止气体直接冲击u型换热管。
2、现有技术中,如果壳程进口较大,则防冲板与壳程进口的间距(约0.25倍的壳程进口直径)需相应增加,该间距内无法设置换热管,形成无效空间。为了满足工艺换热面积要求,往往需要增大u型管换热器的直径,加长u型换热管的总长度,来增大换热面积。
3、然而,u型管换热器的直径增大,u型换热管的总长度加长,会导致u型管换热器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占地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u型管换热器的直径增大,u型换热管的总长度加长,会导致u型管换热器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占地成本增加的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壳程壳体、管程壳体、管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
3、所述管板固定在所述壳程壳体和所述管程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
4、所述管程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管程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腔分隔为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分别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分隔为与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连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防冲板,所述防冲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
6、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为u型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垂直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防冲板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侧。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沿着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程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管程进口、第一管程出口、第二管程进口和第二管程出口,所述第一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和所述第一管程进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10、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第二进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口端具有多个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端具有多个第一出口,每个所述第一进口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出口;
12、所述第二进口端具有多个第二进口,所述第二出口端具有多个第二出口,每个所述第二进口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出口。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二进口端和所述第二出口端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程壳体具有壳程进口和壳程出口,所述壳程进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防冲板相对设置,所述壳程出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更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程壳体内部设置有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沿着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之间形成壳程介质流道。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程壳体内部还设置有至少4个拉杆,所述拉杆连接在所述管板上,多个所述折流板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壳程壳体、管程壳体、管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管板固定在壳程壳体和管程壳体之间,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位于壳程壳体内,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固定在管板上;管程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二隔板将管程壳体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隔板将第一腔分隔为与第一换热管分别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三隔板将第二腔分隔为与第二换热管分别连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通过在壳程壳体内增加第二换热管,并通过第三隔板将第二腔分隔为与第二换热管分别连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可以充分利用壳程壳体内部空间,增大换热面积,避免增大换热器的直径,以及加长换热管的总长度,从而降低换热器的生产成本,减小占地面积,降低占地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程壳体、管程壳体、管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冲板,所述防冲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沿着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管程进口、第一管程出口、第二管程进口和第二管程出口,所述第一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和所述第一管程进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端具有多个第一进口,所述第一出口端具有多个第一出口,每个所述第一进口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二进口端和所述第二出口端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程壳体具有壳程进口和壳程出口,所述壳程进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防冲板相对设置,所述壳程出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更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程壳体内部设置有多个折流板,多个所述折流板沿着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之间形成壳程介质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程壳体内部还设置有至少4个拉杆,所述拉杆连接在所述管板上,多个所述折流板分别与所述拉杆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程壳体、管程壳体、管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冲板,所述防冲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沿着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壳体上设置有第一管程进口、第一管程出口、第二管程进口和第二管程出口,所述第一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和所述第一管程进口在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第二管程进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阳,李京瑞,葛阳,
申请(专利权)人: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