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瓦斯减排与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34023 阅读:3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矿井通风瓦斯减排及综合利用装置,涉及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其热氧化床外壳内壁为耐火保温层,保温层围成的通道中心部空腔内充满多孔介质泡沫陶瓷,多孔介质泡沫陶瓷两侧为蓄热陶瓷,蓄热陶瓷的外端,各设一整流器,两整流器外端与外壳两端口密封门之间为空腔;两空腔内各有一管道与换向系统的进、排气管道相通;外壳侧壁两端各设一防爆卸压阀;在外壳中心部侧壁上安装有燃烧器等启动系统设备,燃烧头位于多孔介质泡沫陶瓷外;换热器的盘管设于蓄热陶瓷中;中控系统设于外壳外,由导线将各电动测量和控制设备和控制柜、工控机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低能耗的条件下摧毁煤矿乏风中的低浓度甲烷,产生热水或蒸汽,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温空气燃烧领域及利用放热化学能领域,也涉及矿井通风、矿井通风瓦斯减排及二氧化碳减排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每年因采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气体达190亿m 居世界第一,约占中国工业生产中甲烷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我国每年通过乏风排入大气的甲烷约为130-170亿m3。煤矿乏风具有甲烷浓度低(< 0. 75% )、难收集、气量大(40-500m3/s)以及气体流速和流量不稳定等特点,因此常规的燃烧处理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因此长期以来,煤矿乏风都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由于其中含有的甲烷是一种热值高的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因此这种传统的煤矿乏风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是能源的极大浪费。 本专利技术采用蓄热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交替切换乏风与烟气,使之流经蓄热体。预热乏风使乏风中的CH4与氧发生氧化反应,反应释放的热量, 一部分热量被蓄热体陶瓷吸收,维持氧化床内部温度,实现自动稳定运行,多余热量由内置换热器取出加以利用。煤矿乏风氧化技术的研究,可以加快煤矿风排瓦斯这一高效洁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我国能源危机和促进煤矿安全可持续发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矿井通风瓦斯减排及综合利用装置,用于煤矿低浓度瓦斯减排及综合利用,包括启动系统、热氧化系统、整流装置、测控系统、能量回收利用系统、换向系统;其中:启动系统包括燃烧器(25)及相关气路/油路(20);热氧化系统包括外壳(2)、保温层(4)、密封门(1)和(14)、蓄热陶瓷(5)、(6)、(11)、(12)、防爆卸压阀(3)(13)和观察窗(9);整流装置包括整流器(16)(28)及多孔介质泡沫陶瓷(8);测控系统包括测量装置、各电控设备和中控系统(10);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换热器(26)和相关的进水/排水管(18);换向系统包括换向阀(22)、进排气管道(15)(23)(29);  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矿井通风瓦斯减排及综合利用装置,用于煤矿低浓度瓦斯减排及综合利用,包括启动系统、热氧化系统、整流装置、测控系统、能量回收利用系统、换向系统;其中启动系统包括燃烧器(25)及相关气路/油路(20);热氧化系统包括外壳(2)、保温层(4)、密封门(1)和(14)、蓄热陶瓷(5)、(6)、(11)、(12)、防爆卸压阀(3)(13)和观察窗(9);整流装置包括整流器(16)(28)及多孔介质泡沫陶瓷(8);测控系统包括测量装置、各电控设备和中控系统(10);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换热器(26)和相关的进水/排水管(18);换向系统包括换向阀(22)、进排气管道(15)(23)(29);其特征在于,外壳(2)由钢板连接而成,截面为矩形或圆柱形;外壳(2)内壁为一层耐火保温层(4),耐火保温层(4)围成的通道中心部位充满多孔介质泡沫陶瓷(8),多孔介质泡沫陶瓷(8)一侧通道充满蓄热陶瓷(5)(6),另一侧通道充满蓄热陶瓷(11)(12);蓄热陶瓷和多孔介质泡沫陶瓷(8)为氧化床层,是氧化反应的发生场所;蓄热陶瓷(5)(6)和(11)(12)的外端,相隔一间隙后各设有一气体整流器(16)(28),两气体整流器(16)(28)在管道内径向封堵式设置,两气体整流器(16)(28)外端距外壳(2)两端口有一距离,外壳(2)两端口分别以密封门(1)(14)封闭,使该距离各成一空腔,空腔的外壳(2)侧壁上各设一防爆卸压阀(3)、(13);两空腔各有一通道,分别与换向系统的进排气管道(15)(29)一端相通,进排气管道(15)(29)另一端分别与换向阀(22)相通,换向阀(22)为四通阀,换向阀(22)第三第四开口与进排气管道(23)的进气和排气口相通,换向阀(22)在进排气管道(15)(29)和(23)的进、排气口之间切换;在外壳(2)中心部相对两侧壁上,一侧设有启动系统,另一侧设有观察窗(9);启动系统包括燃烧器(25),燃烧器(25)燃烧头位于多孔介质泡沫陶瓷(8)外,与燃烧器(25)相连的是相关气路/油路(20);能量回收利用系统的换热器(26)盘设于蓄热陶瓷(5)(6)(11)(12)中,其盘管穿过耐火保温层(4)和外壳(2)侧壁,吸收甲烷氧化释放的热量,产生热水或蒸汽;换热器(26)进水/排水管(18)上设有相应的电控设备(19)(27),根据进、出口水/蒸汽温度、压力的监测值自动按要求调节进口水的流量;测控系统包括各测量装置、各电控设备(19)、(21)、(27)和中控系统(10);测量装置包括多个热电偶(7)、压力传感器(17)、及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云汉姜凡周娴吕元王波穆克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