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及支撑方法,装置包括托板、支撑组件和多个千斤顶,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与千斤顶一一对应;多个千斤顶沿圆周方向均布在抛光机床上,且千斤顶的底部安装在大镜抛光机床的工作台上,千斤顶的顶部与相应的支撑单元连接,支撑组件上设有托板,托板用于支撑大镜,以实现大镜在抛光机床上进行在位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支撑稳定且承载力大等特点,既实现了镜片在抛光机床进行在位检测,又确保了在位检测时镜片形变最小,显著提升了镜片抛光后的面形结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加工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及支撑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空间探测设备的高速发展,其中的光学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分辨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焦距越来越长和口径越来越大。随着光学系统口径增大,自重带来的形变越发严重,高精度面形的加工也越来越困难。若采用非在位检测的加工方式,检测工装设计妥当则检测结果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而由于镜体过大过重,加工与检测间的转运十分困难,费时费力且损坏风险较高。而在位检测可以有效规避转运带来的风险和时间损失,但困难在于在位检测时由于镜体自重带来的检测误差会带入到大镜的加工中,造成大镜最终的面形精度较差。
2、现有技术的研究多在于使用时的柔性支撑结构或主动式支撑结构。前者主要用于克服在轨时的温度梯度变化所带来的径向位移且承重较差;而后者技术要求高,成本大,多用于在轨而非加工。此外,现有技术中还有杠杆重锤、气囊支撑等方式,杠杆重锤常用做大镜侧边支撑,气囊支撑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面形,但抛光时镜片表面会受到局部压力,上述支撑方式会造成镜面的晃动。</p>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板(2)、支撑组件(3)和多个千斤顶(4),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多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与千斤顶(4)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千斤顶(4)沿圆周方向均布在抛光机床上,且千斤顶(4)的底部安装在大镜抛光机床的工作台上,千斤顶(4)的顶部与相应的支撑单元连接,所述支撑组件(3)上设有托板(2),所述托板(2)用于支撑大镜(1),以实现大镜(1)在抛光机床上进行在位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套筒轴(31)、套筒(32)和筋板(36),所述筋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板(2)、支撑组件(3)和多个千斤顶(4),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多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与千斤顶(4)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千斤顶(4)沿圆周方向均布在抛光机床上,且千斤顶(4)的底部安装在大镜抛光机床的工作台上,千斤顶(4)的顶部与相应的支撑单元连接,所述支撑组件(3)上设有托板(2),所述托板(2)用于支撑大镜(1),以实现大镜(1)在抛光机床上进行在位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套筒轴(31)、套筒(32)和筋板(36),所述筋板(36)包括筋板正面(361)和筋板反面(362);所述筋板反面(362)与千斤顶(4)的顶部连接,多个所述套筒(32)均布在筋板正面(361),所述套筒轴(31)嵌套在套筒(32)内,且套筒轴(31)可沿着套筒(32)内壁移动升降,套筒轴(31)顶部设有套筒安装面(311),所述套筒安装面(311)用于连接托板(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弹簧(33),所述弹簧(33)嵌套在套筒轴(31)外周,以用于辅助套筒轴(31)沿着套筒(32)内壁移动升降,并分散套筒轴(31)的受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36)呈三角形结构,筋板正面(361)的三个顶点均设有套筒轴(31)和套筒(32),筋板反面(362)的重心位置设有凹槽(363),所述凹槽(363)用于连接千斤顶(4)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位检测重力自动卸载的大镜抛光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羽乾,张汉强,杨兵,罗少卿,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天创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