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特别涉及一种隔热单元以及热流道系统的隔热组件。
技术介绍
1、众所周知,注塑模具中的热流道系统通常安装在模具的腔体内部,之间通过几个支撑点支撑。虽然热流道系统与模具腔壁的接触有限,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热量流失,徒增能耗。
2、目前,一些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通过垫片形式的隔热部件来降低之间热量流失的方法。然而,垫片形式的隔热部件的热绝缘性较差,隔热效果欠佳,还存在提升优化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隔热单元。
2、为了实现创新本技术的这一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隔热单元,包括由丝状或海绵状结构的材料制成的内芯,所述的内芯外围设有能够完全包覆内芯的防护膜。
3、本技术的内芯通过丝状或海绵状结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内部密布空气间隙,阻碍内芯内部的空气对流,具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而且,在内芯外包覆有防护膜,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内芯的热辐射,进一步提高热绝缘效果,同时,防护膜有效防止内芯掉出颗粒状或纤维状的碎屑,防止污染工作环境,也避免了碎屑可能燃烧引发的安全问题。
4、作为优化,内芯为三维立体状,具有外表面和位于外表面内的若干腔体,所述的防护膜包覆内芯的外侧面。
5、内芯内部存在有若干腔体,阻滞了空气对流,降低热传递速率,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防护膜包覆于内芯外侧面,用于防止内芯材料的碎屑掉出。
6、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内芯为玻璃纤维、无
7、内芯由上述材料中的一种制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中的多种复合制成或拼合而成。
8、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防护膜为有粘性的胶带。
9、防护膜的表面具有粘性,便于与内芯外表面牢固粘接固定。
10、作为优化,防护膜为浅色,和/或表面光滑具有反射性,减少内芯辐射的热量向外传播,并反射周围的热量,提高隔热效果。
11、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内芯与防护膜之间设有中间层。
12、中间层可进一步提高内芯的密封性,防止加工和使用时内芯掉落碎屑。
13、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中间层局部覆盖内芯外表面。
14、中间层仅包覆主要的作用面,在尽可能减少碎屑掉落的同时,控制加工成本。
15、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中间层完全包覆内芯外表面。
16、作为平行方案,中间层完全包覆内芯,对内芯的密封性更好,避免内芯碎屑的掉出。
17、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中间层为聚酰亚胺膜、玻璃纤维层、陶瓷纤维层、铝箔层或玄武岩纤维胶带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8、中间层可设置一层或者多层,甚至一层时,可选择聚酰亚胺膜、玻璃纤维层、陶瓷纤维层、铝箔层或玄武岩纤维胶带中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拼合,在设置多层时,可以以层叠的形式设置。
19、在上述的隔热单元中,所述的中间层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粘接层。
20、中间层的表面上设有粘接层,即具有粘性,与内芯和/或防护膜牢固粘接固定,加工方便。
21、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热流道系统的隔热组件。
22、为了实现创新本技术的这一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热流道系统的隔热组件,包括上述的隔热单元,所述的隔热单元与热流道通道之间设有保护元件。
23、保护元件设置于隔热单元和热流道通道之间,避免隔热单元和热流道通道的直接接触,保护隔热单元,特别是保护防护膜。
24、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的隔热组件中,所述的保护元件包括设置在热流道通道的加热单元与隔热单元之间的间隔件;和/或者,所述的保护元件包括设置在模腔表面与隔热单元之间的u形板。
25、保护元件具体通过间隔件实现隔离保护,具体的,间隔件可采用网格状、波纹状、平板状或蜂窝板状的隔板;作为另一种可同时实施的方案,保护元件选用u形板32,隔热单元恰好位于u形板内,u形板的开口朝向需要隔热的热流道系统,提高了隔热单元的结构强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隔热保护效果。
26、作为优化,保护元件为刚性结构或柔性结构或者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柔性。刚性的保护元件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而柔性的保护元件,可通过弯曲或弯折适应应用环境的轮廓形状,控制保护元件的体积大小。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8、1.本技术的内芯通过丝状或海绵状结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内部密布空气间隙,阻碍内芯内部的空气对流,具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而且,在内芯外包覆有防护膜,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内芯的热辐射,进一步提高热绝缘效果,同时,防护膜有效防止内芯掉出颗粒状或纤维状的碎屑,防止污染工作环境,也避免了碎屑可能燃烧引发的安全问题。
29、2.中间层可进一步提高内芯的密封性,防止加工和使用时内芯掉落碎屑。
30、3.保护元件的间隔件设置于隔热单元和热流道通道之间,避免隔热单元和热流道通道的直接接触,保护隔热单元,特别是保护防护膜。
31、4.防护膜以及中间层的表面具有粘性,层与层之间粘接固定,装配方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丝状或海绵状结构的材料制成的内芯(11),所述的内芯(11)外围设有能够完全包覆内芯(11)的防护膜(12),所述的内芯(11)与防护膜(12)之间设有中间层(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芯(11)为玻璃纤维、无机矿物纤维、石棉纤维、陶瓷纤维、陶瓷气凝胶、铝硅酸盐、蛭石、云母或玄武岩纤维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膜(12)为有粘性的胶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13)局部覆盖内芯(11)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13)完全包覆内芯(11)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13)为聚酰亚胺膜、玻璃纤维层、陶瓷纤维层、铝箔层或玄武岩纤维胶带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13)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粘接层。
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流道系统的隔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元件(3)包括设置在热流道通道(2)的加热单元(21)与隔热单元(1)之间的间隔件(31);和/或者,所述的保护元件(3)包括设置在模腔表面(4)与隔热单元(1)之间的U形板(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丝状或海绵状结构的材料制成的内芯(11),所述的内芯(11)外围设有能够完全包覆内芯(11)的防护膜(12),所述的内芯(11)与防护膜(12)之间设有中间层(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芯(11)为玻璃纤维、无机矿物纤维、石棉纤维、陶瓷纤维、陶瓷气凝胶、铝硅酸盐、蛭石、云母或玄武岩纤维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膜(12)为有粘性的胶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13)局部覆盖内芯(11)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层(13)完全包覆内芯(11)外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亚力桑德鲁·达里奥,马西莫·罗西,
申请(专利权)人:英格斯模具制造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