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3462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0-29 17:40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设有下壳体组件及上盖板,所述下壳体组件包括下壳体本体、导流板、进液管口和出液管口;所述下壳体本体呈槽体结构,在槽体的底面设有一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并在槽体的内腔配装导流板,导流板覆盖在凹槽上面,在导流板与槽体的内腔底面之间形成前后方向延伸的液体流动通道;所述导流板上开设一组左右方向延伸的导流孔;所述进液管口与导流板一端设置的进液管装配孔配装,进液管口与所述液体流动通道连通;所述出液管口安装在下壳体本体侧壁上,位于与进液管口相对的一侧。本技术实现了电动汽车电池包内电池均匀换热,达到了改善电池性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包壳体,尤其是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1、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中,电池工作会产生多余的热量,使电池模组温度升高,而电池的性能和老化都与其工作温度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热传递方式及时将多余热量带走。

2、作为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热交换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绝缘冷却液浸没电池式热管理方案成为应用热点。浸没式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中不再采用传统间接冷却方式的液冷板部件,而是通过壳体本身结构以及包内器件的布局形成液冷循环流道,以实现包内电池的均匀换热。因此通过壳体结构设计形成的液体流动通道成为影响壳体热传导性能的关键因素;此外,浸没式电池包对内部清洁度要求甚高,包内的杂质或者污染物均可能导致电池发生短路或者其他故障,若采用传统电池包的加工成型工艺,存在加工工序数量多、清洁度难以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旨在通过对下壳体本体、导流板结构的优化设计及成型工艺的改进,以形成合理有效的液冷循环流道,实现包内电池均匀换热,达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它设有下壳体组件及与下壳体组件密封连接的上盖板(1),所述下壳体组件包括下壳体本体(4)、导流板(5)、进液管口(6)和出液管口(7);所述下壳体本体(4)呈槽体结构,在槽体的内腔底面设有一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4-1),并在槽体的内腔配装导流板(5),导流板(5)覆盖在凹槽(4-1)上面,在导流板(5)与槽体的内腔底面之间形成前后方向延伸的液体流动通道;所述导流板(5)上开设一组左右方向延伸的导流孔(5-1),通过导流孔(5-1)将槽体内腔中导流板上方空间与所述液体流动通道连通;所述进液管口(6)与导流板(5)一端设置的进液管装配孔(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它设有下壳体组件及与下壳体组件密封连接的上盖板(1),所述下壳体组件包括下壳体本体(4)、导流板(5)、进液管口(6)和出液管口(7);所述下壳体本体(4)呈槽体结构,在槽体的内腔底面设有一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4-1),并在槽体的内腔配装导流板(5),导流板(5)覆盖在凹槽(4-1)上面,在导流板(5)与槽体的内腔底面之间形成前后方向延伸的液体流动通道;所述导流板(5)上开设一组左右方向延伸的导流孔(5-1),通过导流孔(5-1)将槽体内腔中导流板上方空间与所述液体流动通道连通;所述进液管口(6)与导流板(5)一端设置的进液管装配孔(5-2)配装,进液管口(6)与所述液体流动通道连通;所述出液管口(7)安装在下壳体本体(4)侧壁上,位于与进液管口(6)相对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包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壳体本体(4)的槽体内腔中还设有隔板(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梓山韩振宇李彦波李岩岭骆凡陈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