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12973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硫吸收装置,包括:一次吸收瓶,所述一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废液出口;一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一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所述一次吸收瓶内;滴定管,所述滴定管的下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内以向一次吸收瓶内供给滴定溶液;二次吸收瓶,所述二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出口,所述底部出口通过管道与一次吸收瓶连通;和二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二次吸收瓶内且另一端与一次吸收瓶的上部相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硫吸收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测定速度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诸如铜精矿的精矿中的硫含量的硫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测量诸如铜精矿的精矿中的硫含量通常采用燃烧容量法测定。中国国家标准GB/ T 3884. 3-2000中公开了传统的燃烧容量法测定硫装置。上述传统测定硫装置采用了两个 吸收瓶,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进入一次吸收瓶内,二次吸收瓶通过管道与一次吸收瓶的上 部相连。滴定时,氢氧化钠滴定溶液分别单独地向两个吸收瓶内供给,以分别在两个吸收瓶 内进行滴定,滴定后的废液分别从两个吸收瓶的底端排出。由于滴定在两个吸收瓶内分别 进行,因此操作复杂,而且两个吸收瓶以及整个装置的连接复杂。此外,一次吸收瓶内采用的气体扩散管是六孔气体扩散管,二次吸收瓶内采用的 是直管,因此吸收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 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测定速度高的硫吸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硫吸收装置包括一次吸收瓶,所述一次吸 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废液出口 ;一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一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所述 一次吸收瓶内;滴定管,所述滴定管的下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内以向一次吸收瓶内供给滴 定溶液;二次吸收瓶,所述二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出口,所述底部出口通过管道与一 次吸收瓶连通;和二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二次吸收瓶内且 另一端与一次吸收瓶的上部相连通。根据本技术的硫吸收装置,通过使二次吸收瓶的底部出口与一次吸收瓶相连 通,在二次吸收瓶内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回流到一次吸收瓶内,使得两次吸收了二氧 化硫的吸收液合并到一次吸收瓶内,因此只需用滴定溶液滴定一次吸收瓶,操作简单方便, 提高了测定速度,而且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清洗,减少了测定误差。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硫吸收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一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设有一次砂芯。所述一次砂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设有二次砂芯。所述二次砂芯平行于水平方向设置。根据本技术的硫吸收装置,由于在一次气体扩散管和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 端设有砂芯,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六孔气体扩散管和直管相比,气体能够被破碎成数量更多、 体积非常小的气泡,从而提高了吸收效果和吸收效率。通过将一次砂芯倾斜设置,能够在一 次砂芯上形成更多的孔,从而进一步增加吸收效果。一次砂芯上的孔的孔径小于二次砂芯上的孔的孔径。通过使一次砂芯上的孔小于二次砂芯上的孔,一次气体扩散管与二次气体扩散管相比能够将气体破碎成更小的气泡, 从而使得一次吸收瓶内的吸收率提高,减少从一次吸收瓶内流向二次吸收瓶内的气体,提 高了整个吸收效果和速度。在一次气体吸收瓶和二次气体吸收瓶之间的二次气体扩散管上设有第一三通活塞。在二次气体吸收瓶的底部出口与一次气体吸收瓶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三通活塞。通过设置三通活塞,能够方便地打开和截止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从二次吸收 瓶向一次吸收瓶的流动以及一次吸收后的气体从一次吸收瓶向二次吸收瓶的流动。所述一次气体吸收瓶的废液出口还连接有吸收液供给管。所述吸收液供给管通过三通阀与一次气体吸收瓶的废液出口相连。通过在一次吸收瓶的废液出口连接吸收液供给管,能够利用废液出口向一次吸收 瓶和二次吸收瓶内供给吸收液,由此一次和二次吸收瓶的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更加方便。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 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的一次砂芯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B-B的二次砂芯的剖视示意图;和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实用 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包括一次吸收瓶1、一次气体 扩散管2、滴定管5、二次吸收瓶3、和二次气体扩散管4。一次吸收瓶1的下端形成有废液出口 11,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废液出口 11为一 段废液出口管的形式。一次气体扩散管2的扩散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1内并且邻近一次吸 收瓶1的下端。一次气体扩散管2的另一端与烟气源(未示出)相连,用于将含二氧化硫 的烟气引入一次吸收瓶1内。滴定管5的下端从一次吸收瓶1上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1内,用于向一次吸收瓶内供给滴定溶液,例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二次吸收瓶3下端形成有底部出口 31,底部出口 31通过管道10与一次吸收瓶1 连通。更具体地,管道10 —端与底部出口 31相连,另一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1内。由此, 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通过管道10从二次吸收瓶3进入一次吸收瓶1。在本技术的 一个实例中,管道10上设有第二三通活塞7,便于打开和截止管道10的通路,增加操作的灵 活性。二次气体扩散管4的扩散端伸入到二次吸收瓶3内且邻近二次吸收瓶3的下端, 二次吸收瓶3的另一端与一次吸收瓶1的上部相连通。由此,在一次吸收瓶1内被吸收液 吸收后的气体通过二次气体扩散管4进入到二次吸收瓶3内,并且在二次吸收瓶3内被吸 收后通过底部出口 31进入一次吸收瓶1内进行滴定,从而只需用滴定溶液对一次吸收瓶1 内进行滴定就可以了。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在在一次吸收瓶1和二次吸收瓶3之 间的二次气体扩散管4上设有第一三通活塞6,便于打开和截止二次气体扩散管4的通路, 方便操作。如图1-3所示,为了增加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在一次气体扩散管2的扩散端设有 一次砂芯21,一次砂芯21形成有多个孔211。一次砂芯2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从而 一次砂芯21上能形成更多的孔211,由此能够将烟气破碎成更多、更小的气泡,提高吸收效可选地,在二次气体扩散管4的扩散端设有二次砂芯41,二次砂芯41水平设置, 二次砂芯41形成有多个孔411,也用于将其他破碎成更多更小的气泡,提高二次吸收效果。 相比而言,一次砂芯21上的孔211的孔径小于二次砂芯41上的孔411的孔径,并且孔211 的数量大于孔411的数量。由此,一次气体扩散管2能够比二次气体扩散管4将气体破碎 成更多更小的气泡,由此使大部分二氧化硫在一次吸收瓶1内被吸收,提高了吸收效果。下面参考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硫吸收装置。如图4所示,硫吸 收装置的一次吸收瓶1的废液出口 11还连接有吸收液供给管9,吸收液供给管9通过三通 阀8与一次吸收瓶1的废液出口 11相连。图4所示的硫吸收装置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 的硫吸收装置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详细描述。通过设置吸收液供给管9,能够从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吸收瓶,所述一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废液出口;一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一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所述一次吸收瓶内;滴定管,所述滴定管的下端伸入到一次吸收瓶内以向一次吸收瓶内供给滴定溶液;二次吸收瓶,所述二次吸收瓶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出口,所述底部出口通过管道与一次吸收瓶连通;和二次气体扩散管,所述二次气体扩散管的扩散端伸入到二次吸收瓶内且另一端与一次吸收瓶的上部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军凯李玉琴袁功启李晓瑜
申请(专利权)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