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线带套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0740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捆线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的上端设有扣合部,套管本体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包覆带上对应设有扣合孔,扣合部与扣合孔相配合;所述套管本体包括上凸部和下凹部,扣合部设置于上凸部的表面,上凸部的下端与下凹部连接,上凸部和下凹部相配合。套管本体的上凸部和下凹部张开后形成一爪状开口,可使穿设其中的线材不轻易脱落,其结构简单,捆线稳固、效果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属于捆线带
,特别涉及一种捆线带套管装置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电器用品的使用已非常频繁,而这些产品上常附加有线材结构装置,例如一般家电的电源线、耳机的线材等等。然而使用时,这些线材常会因交错而缠绕在一起,造成使用及收纳上的不便。 针对这个问题,一般用户多使用橡皮筋、束带或是可挽式铁线来将这些电器装置上的线材捆扎在一起,避免散乱或是缠绕交错等问题。也有将这些线材直接缠绕于物品或以线材本身打结固定而置放。虽然上述做法也可达到目的,但若能提出一种创新或改良的专用捆线带,就可为这个问题提供更有效直接的解决方法。 本申请人潜心研究,已设计出一种现有的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套管本体1及包覆带2,但这种套管装置的套管本体开口采用直线型开口,容易因挤压变形而将包覆线材后线材推挤出该套管装置,而形成不稳固的捆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结构简单,捆扎后的线材不容易脱落,捆扎稳固、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的上端设有扣合部,套管本体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包覆带上对应设有扣合孔,扣合部与扣合孔相配合;所述套管本体包括上凸部和下凹部,扣合部设置于上凸部的表面,上凸部的下端与下凹部连接,上凸部和下凹部相配合。 所述上凸部和下凹部相扣合。 所述上凸部和下凹部相扣合呈套管状。 所述上凸部和下凹部一体成型。 所述包覆带的扣合孔设置于包覆带的后端,包覆带的前端还设有扩充槽。 所述扣合部包括圆柱杆和圆球头部,圆柱杆的一端与上凸部连接,圆柱杆的另一端与圆球头部连接,圆球头部的半径大于圆柱杆。 本技术有益效果为 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的上端设有扣合部,套管本体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包覆带上对应设有扣合孔,扣合部与扣合孔相配合;所述套管本体包括上凸部和下凹部,扣合部设置于上凸部的表面,上凸部的下端与下凹部连接,上凸部和下凹部相配合。套管本体的上凸部和下凹部张开后形成一爪状开口,可使穿设其中的线材不轻易脱落,其结构简单,捆线稳固、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捆线带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套管本体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用于耳机线材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未卷曲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卷曲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套管本体 2——包覆带3——扣合部 4——扣合孔5——上凸部6——下凹部 7——扩充槽8——圆柱杆9——圆球头部 10——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2-6。 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捆线带套管装置,用于套设于线材10,例如一般电线,电源线或耳机线等等。 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1,套管本体1的上端设有扣合部3,套管本体1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2,包覆带2上对应设有扣合孔4,扣合孔4设置于包覆带2的后端,扣合孔4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扣合孔4的大小及位置与扣合部3相对应,扣合部3与扣合孔4相配合,扣合部3与扣合孔4的配合动作过程如同一般皮带的皮带扣与皮带孔的配合方式,将线材10放置于包覆带2中,卷曲包覆带2,并通过扣合部3与包覆带2上的扣合孔4相互扣合,达到捆扎线材10的目的。 所述套管本体1如图3所示,它包括上凸部5和下凹部6,扣合部3设置于上凸部5的表面,上凸部5的下端与下凹部6连接,上凸部5和下凹部6相配合,上凸部5和下凹部6一体成型。具体地,上凸部5和下凹部6相扣合,相扣合后呈套管状。套管本体1的上凸部5和下凹部6形成一爪状开口,可使穿设其中的线材10不轻易脱落。上凸部5和下凹部6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使套管本体1具有可挠性。 如图4,使用时,可将一耳机的线材10捆扎。首先用力拧住扣合部3,将与扣合部3连接的上凸部5拉开,使上凸部5远离下凹部6,套管本体1形成一爪状开口。此时,再将耳机的线材10置于套管本体1内,耳机的线材10可轻易推挤而穿过下凹部6,进而放置于下凹部6内,这样,即使上凸部5因挤压或外力而开启,耳机的线材10仍然被置于下凹部6卷曲而成的套管状空间中。这样,使本技术的捆扎更为稳固、扎实。 如图5所示,耳机的线材10置于套管本体1,此时,将耳机的线材10未固定或未缠绕的部分收置于包覆带2中,在将包覆带2的扣合部3与扣合孔4扣合。图6即为本技术将耳机的线材10捆扎后固定的状态。 所述包覆带2的扣合孔4设置于包覆带2的后端,包覆带2的前端还设有扩充槽7。扩充槽7可设计为矩形的孔,数量可根据包覆带2的长度而设置,一般设置3~5个。当包覆带2将线材10卷曲包覆其中,扩充槽7可弹性地拉伸,增加包覆带2的包覆范围。 将原有的捆线带套管装置的直线型的开口设计改良成类似爪状的开口设计,使线材10套设于内后不会受外部挤压而脱离,加强捆线的稳固效果。 所述扣合部3包括圆柱杆8和圆球头部9,圆柱杆8的一端与上凸部5连接,圆柱杆8的另一端与圆球头部9连接,圆球头部9的半径大于圆柱杆8。圆球头部9穿过扣合孔4,包覆带2置于圆柱杆8中,圆球头部9的半径大于圆柱杆8,使包覆带2不能自由地反向脱离圆球头部9,需用力才能脱离圆球头部9,这样,使捆扎后的线材10不容易脱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1),套管本体(1)的上端设有扣合部(3),套管本体(1)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2),包覆带(2)上对应设有扣合孔(4),扣合部(3)与扣合孔(4)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本体(1)包括上凸部(5)和下凹部(6),扣合部(3)设置于上凸部(5)的表面,上凸部(5)的下端与下凹部(6)连接,上凸部(5)和下凹部(6)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部(5)和下凹部(6)相扣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部(5)和下凹部(6)相扣合呈套管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部(5)和下凹部(6)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带(2)的扣合孔(4)设置于包覆带(2)的后端,包覆带(2)的前端还设有扩充槽(7)。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捆线带套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3)包括圆柱杆(8)和圆球头部(9),圆柱杆(8)的一端与上凸部(5)连接,圆柱杆(8)的另一端与圆球头部(9)连接,圆球头部(9)的半径大于圆柱杆(8)。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捆线带
,特别涉及一种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的上端设有扣合部,套管本体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包覆带上对应设有扣合孔,扣合部与扣合孔相配合;所述套管本体包括上凸部和下凹部,扣合部设置于上凸部的表面,上凸部的下端与下凹部连接,上凸部和下凹部相配合。套管本体的上凸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捆线带套管装置,它包括套管本体(1),套管本体(1)的上端设有扣合部(3),套管本体(1)的下端延设有一包覆带(2),包覆带(2)上对应设有扣合孔(4),扣合部(3)与扣合孔(4)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本体(1)包括上凸部(5)和下凹部(6),扣合部(3)设置于上凸部(5)的表面,上凸部(5)的下端与下凹部(6)连接,上凸部(5)和下凹部(6)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达电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