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991 阅读:7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蝠蛾属昆虫适生的高寒生境中建立蝠蛾圈养场;在蝠蛾圈养场控制和降低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及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通过在蝠蛾圈养场释放蝠蛾虫卵或幼虫或蛹,提升蝠蛾圈养场中蝠蛾幼虫的数量和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该蝠蛾圈养场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后收获其所产受精蝠蛾虫卵。收获的蝠蛾虫卵可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蝠蛾圈养场繁育蝠蛾的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
技术介绍
迄今已报道的蝠蛾属(Hepialus)昆虫超过50种。不同种类的蝠蛾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需经历较漫长的幼虫期,并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通常需要3-4年或5年以上。成虫6-8月产卵,一般每只雌蛾产卵500粒左右。卵的野外孵化率一般低于80%。幼虫6-8龄,约需2-4年才能化蛹,具体天数因种而异,如玉树蝠蛾幼虫约需996d,康定蝠蛾约1000d,贡嘎蝠蛾875-1040d,且终年均可在土中找到不同龄期的幼虫。每年5月下旬部分幼虫形成蛹,6-8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每天17-20时羽化,交配后的雌蛾立即边扑动边将卵散产于附近几平方米的草甸草丛上。蝠蛾属昆虫适生环境特殊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别是遭受鼠类为害、蚂蚁啃食、寄生蜂、寄生蝇危害、昆虫病源线虫侵入虫体危害和拟青霉、绿僵菌、白僵菌等虫生真菌寄生及感染等,严重制约了蝠蛾属昆虫的大量繁衍生殖。近十年来,人工饲养蝠蛾属昆虫幼虫的研究有见报道,但由于未能突破人工饲养的高海拔蝠蛾属昆虫生命周期的世代交替,尤其是人工饲养的蝠蛾在化蛹期至成虫产卵阶段的大量死亡,以及蝠蛾虫卵孵化成活率极低的技术难关,已成为制约人工饲养蝠蛾的关键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研究发现,蝠蛾幼虫为杂食性昆虫,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以植物嫩根为食料。所取食的植物种类很多,但以蓼科植物中的圆穗蓼(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珠芽蓼(P.viviparum L.)、小大黄(Rheum pumilum Maxim)等的根最为适应,也啃食蔷薇科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L.)Rydb.)和豆科黄芪(Astragalus)等植物嫩根。此外,蝠蛾还取食莎草科、禾本科、龙胆科、报春花科和灯芯草科等数十种植物嫩根。调查发现,自然环境中蝠蛾属昆虫的繁育受到生态地理分布、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度和湿度等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制约控制,特别是虫生真菌中国被毛孢、拟青霉、绿僵菌、白僵菌等蝠蛾天敌在蝠蛾适生地极易大规模进发感染,严重制约了蝠蛾属昆虫的大量繁衍生殖。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虫生真菌中国被毛孢、拟青霉、绿僵菌、白僵菌等蝠蛾天敌对蝠蛾在化蛹期感染后具有隔代寄生感染的潜在威胁。因此,人工饲养蝠蛾幼虫必要条件是对蝠蛾生长发育环境中的虫生真菌进行杀灭。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提供促进蝠蛾健康繁衍生殖的基本条件,包括对蝠蛾适生环境天敌危害的有效控制,特别是控制和降低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对蝠蛾的危害,建立促进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幼虫取食,以及通过释放蝠蛾虫卵或幼虫的系统技术,达到大规模繁育健康蝠蛾虫卵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是,在蝠蛾属昆虫适生的高寒生境中,建立蝠蛾圈养场;在蝠蛾圈养场控制和降低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包括中国被毛孢、拟青霉、绿僵菌、白僵菌)以及蝠蛾天敌(如鼠类、蚂蚁、寄生蜂、寄生蝇、昆虫病源线虫等)对蝠蛾的危害;在蝠蛾圈养场,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圈养场繁育的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通过在蝠蛾圈养场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或幼虫或蛹,有效提升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幼虫的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该蝠蛾圈养场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健康受精蝠蛾虫卵。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1、在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环境建立蝠蛾圈养场,并按通常建围栏的方法建立蝠蛾圈养场围栏;2、控制和降低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中国被毛孢、拟青霉、绿僵菌和白僵菌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鼠类打洞、蚂蚁啃食、昆虫病源线虫、寄生蜂和寄生蝇等蝠蛾天敌的危害;通过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虫生真菌,以及对蝠蛾圈养场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蝠蛾圈养场草本植物和灌丛植物生长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圈养场繁育的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同时在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将种苗移栽补种至蝠蛾圈养场种植;在每年5月上旬至9月上旬对蝠蛾圈养场的草本植物和灌丛植物施放有机复合肥料及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素,以促进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监测控制蝠蛾圈养场植被土壤中保持相对湿度为65-90%;4、在蝠蛾圈养场释放蝠蛾虫卵或幼虫作为虫种,在蝠蛾圈养场中投入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或其孵化的幼虫,或者从其它蝠蛾圈养场或蝠蛾适生地采挖蝠蛾幼虫或蛹作为虫种分散释放于蝠蛾圈养场土皮中圈养;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该蝠蛾圈养场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健康受精蝠蛾虫卵。可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从其它蝠蛾圈养场或蝠蛾适生地,通过人工捕捉,获取蝠蛾成虫;雌雄成虫经自然交配后产卵,收集虫卵,经孵化出幼虫后分散释放于蝠蛾圈养场土坡中作为虫种,或直接将虫卵释放于蝠蛾圈养场中自然孵化作为虫种;也可从其它蝠蛾圈养场或蝠蛾适生地采挖蝠蛾幼虫或蛹作为虫种分散释放于蝠蛾圈养场土皮中圈养。通常,在上述蝠蛾圈养场中每公顷投入10-25对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或其孵化的幼虫,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公顷蝠蛾圈养场中,通过捕获蝠蛾成虫并让其交配产卵,可收获孵化率高达88-94%的健康蝠蛾虫卵100-300万粒。所收获的健康蝠蛾虫卵可提供作为人工饲养蝠蛾幼虫虫种或作为高寒生境蝠蛾圈养场繁育蝠蛾的虫种。经检测,收获的蝠蛾虫卵中均未携带或感染虫生真菌。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高寒生境地域包括海拔从2500米至5100米的高寒草甸草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环境地域包括海拔从2500米至5100米(最好是3600~4800米)的高寒草甸草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包括常年生长于高寒生境中的草本植物冰川蓼(Polygonvm glaciale),细叶珠芽蓼(P.tenuifolium),珠芽蓼(P.viviparum),圆穗蓼(P.macrophyllum),雪山黄芪(Astragalus bolfourianus),无茎黄芪(A.acaulis),冷地黄芪(A.frigidus),光管黄芪(A.levitubus),白马雪山黄芪(A.craipianus),打箭炉黄芪(A.tatsienens s),云南长茎黄芪(A.yunnanensis f.elougatus),小大黄(Rheum pumilum),澜沧地灵芝(Arenaria lancangensis),藓状雪灵芝(A.bryophylla),黑心虎耳草(Saxifragamelanoce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蝠蛾属昆虫适生的高寒生境中,建立蝠蛾圈养场;在蝠蛾圈养场控制和降低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以及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在蝠蛾圈养场,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通过在蝠蛾圈养场释放蝠蛾虫卵或幼虫或蛹,提升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幼虫的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该蝠蛾圈养场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健康受精蝠蛾虫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繁育高寒生境健康蝠蛾虫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蝠蛾属昆虫适生的高寒生境中,建立蝠蛾圈养场;在蝠蛾圈养场控制和降低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以及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在蝠蛾圈养场,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生长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通过在蝠蛾圈养场释放蝠蛾虫卵或幼虫或蛹,提升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幼虫的数量和繁育密度;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该蝠蛾圈养场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健康受精蝠蛾虫卵。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在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环境建立蝠蛾圈养场,并按通常建围栏的方法建立蝠蛾圈养场围栏;(2)、通过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蝠蛾圈养场虫生真菌中国被毛孢、拟青霉、绿僵菌和白僵菌,以及对蝠蛾圈养场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虫生真菌及蝠蛾天敌对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采用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同时在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将种苗移栽补种至蝠蛾圈养场种植;在每年5月上旬至9月上旬对蝠蛾圈养场的草本植物和灌丛植物施放有机复合肥料及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素,以促进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监测控制蝠蛾圈养场植被土壤中保持相对湿度为65-90%;(4)、在蝠蛾圈养场中投入蝠蛾成虫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或其孵化的幼虫,或者从其它蝠蛾圈养场或蝠蛾适生地采挖蝠蛾幼虫或蛹作为虫种分散释放于蝠蛾圈养场土皮中圈养;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在每年6-8月蝠蛾羽化为成虫时,在该蝠蛾圈养场大规模捕获蝠蛾成虫并经交配产卵后收获所产的健康受精蝠蛾虫卵。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蝠蛾包括虫草蝠蛾、门源蝠蛾、玉树蝠蛾、拉脊蝠蛾、贡嘎蝠蛾、贵德蝠蛾、斜脉蝠蛾、白马蝠蛾、人支蝠蛾、德钦蝠蛾、阿尔泰蝠蛾和比如蝠蛾中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昕张古忍古德祥王江海周强刘小卓袁建平黄晓霓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