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结构,以及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前端通常设有前防撞梁和吸能盒以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然而,车辆在发生偏置碰撞时,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在压溃后吸收的能量较小,传递到乘员舱的能量较大,会导致乘员舱的变形风险增大,乘员受到伤害的风险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结构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乘员舱变形风险大的问题。
2、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身结构。
3、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纵梁,所述纵梁沿车辆的纵向延伸;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车辆的纵向与所述纵梁间隔开;吸能盒,所述吸能盒设于所述纵梁与所述防撞梁之间,所述吸能盒的第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吸能盒的第二端与所述防撞梁连接;传力组件,所述传力组件设于所述吸能盒在车辆的横向上的外侧,所述传力组件包括第一吸能块和第二吸能块;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块与所述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二吸能块与所述纵梁连接,在车辆的纵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工况下,所述第一吸能块与所述第二吸能块能够接触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工况下,所述吸能盒在车辆的纵向上溃缩,所述第一吸能块与所述第二吸能块在车辆的横向上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横向上,所述第一吸能块和所述第二吸能块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横向上,所述第一吸能块和所述第二吸能块间隔距离为L,L≥5mm。
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工况下,所述第一吸能块与所述第二吸能块能够接触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工况下,所述吸能盒在车辆的纵向上溃缩,所述第一吸能块与所述第二吸能块在车辆的横向上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横向上,所述第一吸能块和所述第二吸能块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车辆的横向上,所述第一吸能块和所述第二吸能块间隔距离为l,l≥5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块和所述第二吸能块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吸能块和所述第二吸能块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适于与所述凹陷部啮合的突出部,在所述第一工况下,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凹陷部并与所述凹陷部接触传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块具有第一齿部和第二齿部,所述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之间限定有凹陷部,所述第二吸能块具有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部位于所述第一齿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在车辆的纵向上,所述第二齿部远离所述防撞梁的端部到所述突出部的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齿部远离所述防撞梁的端部到所述突出部的端部的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文源,刘腾涌,卢华秀,衣本钢,廖衍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