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71273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发光结构,其包括:一导光件,包括一弧形入光面、一导光壁、一斜导光壁及一倾斜出光面,该弧形入光面与该导光壁相邻设置,而该导光壁与该斜导光壁相邻设置;以及一光源,该光源是相对于该弧形入光面而设置;其中,该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由该弧形入光面进入该导光件中,而光线藉由该导光壁、该弧形入光面及该斜导光壁平均地被传至该倾斜出光面上。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使光线平均地被传至整个倾斜出光面上,可以有效避免发光结构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倾斜出光面的发光结构。
技术介绍
图1是现有发光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发光结构10包括光源11、 导光管12以及倾斜出光面13,当光源11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管12时,光路A会直接通 过导光管12而到达倾斜出光面13,最后光线由倾斜出光面13离开,光路B、 C先在导光管 12中反射,最后到达倾斜出光面13并且由倾斜出光面13离开。现有发光结构10的设计无 法提供整体倾斜出光面13平均地发出光线,根据光模拟结果,光线大部分集中于倾斜出光 面13的中间部分131及后端部分132,较少光线可被反射到达倾斜出光面13的前端部分 133,因此,在使用时,从现有发光结构IO可明显地看出倾斜出光面13的前端部分133比倾 斜出光面13的中间部分131及后端部分132不明亮,在观看时,亮度不平均的发光结构会 降低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发光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 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 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 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发光结构,实属当 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发光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发 光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藉由弧形入光面提供各种角度的光入射方向,再藉由 斜导光壁的设置,使光线可以在斜导光壁上被反射至倾斜出光面的前端部,而光线更可以 被导光壁以及弧形入光面朝倾斜出光面的上端部以及中段部反射,使光线平均地被传至整 个倾斜出光面上,可以有效避免发光结构发光不均匀的问题,非常实用。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 出的一种发光结构,其包括一导光件,包括一弧形入光面、一导光壁、一斜导光壁及一倾斜 出光面,该弧形入光面与该导光壁相邻设置,而该导光壁与该斜导光壁相邻设置;以及一光 源,该光源是相对于该弧形入光面而设置;其中,该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由该弧形入光面进 入该导光件中,而光线藉由该导光壁、该弧形入光面及该斜导光壁平均地被传至该倾斜出 光面上。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导光件更包括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以及第三连接面,第一连接面与弧形入光面连接,而第三连接面与倾斜出光面连接,第二连接面与第一连接面以及第三连接面连接。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导光件更包括长方形块体,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以及导光壁为长方形块体的相邻侧壁,并且弧形入光面与倾斜出光面设置于长方形块体的一 斜对角线上。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导光壁为一全反射面。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斜导光壁与倾斜出光面对应设置。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倾斜出光面为一圆弧面。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倾斜出光面包括外表面,外表面为咬花表面。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导光件更包括卡合部,卡合部设置于斜导光壁以及倾斜出光面之间。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倾斜出光面包括前端部、上端部以及中段部,光线藉由 导光壁及弧形入光面平均地被传至倾斜出光面的上端部以及中段部上,而光线藉由斜导光 壁被反射至倾斜出光面的前端部上。 在上述的发光结构中,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LED)。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发光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发 光结构藉由弧形入光面提供各种角度的光入射方向,再藉由斜导光壁的设置,使光线可在 斜导光壁上被反射至倾斜出光面的前端部,而光线更可被导光壁以及弧形入光面朝倾斜出 光面的上端部以及中段部反射,因此可以使光线平均地被传至整个倾斜出光面上,可以有 效避免发光结构发光不均匀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 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 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发光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应用于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10 :发光结构11 :光源12:导光管13 :倾斜出光面131 :中间部分132 :后端部分133 :前端部分A、B、C :光路20 :发光结构21 :导光件211 :弧形入光面212 :导光壁213 :斜导光壁214 :倾斜出光面215 :第一连接面216 :第二连接面217 :第三连接面218 :长方形块体219 :卡合部22 :光源 221 :上端部 223 :外表面 30 :电子装置222 :中段部224 :前端部31 :壳体 D、 E、 F、 G :光路 L :斜对角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发光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阅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结构20,包括导光件21以及光源22,光源22提供光线,而光线进入导光件21后,可使导光件21发光。 导光件21包括弧形入光面211、导光壁212、斜导光壁213、倾斜出光面214、第一连接面215、第二连接面216、第三连接面217、长方形块体218以及卡合部21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215、第二连接面216以及导光壁212为长方形块体218的三个相邻侧壁,而弧形入光面211与该倾斜出光面214设置于长方形块体218的一斜对角线L上,弧形入光面211与导光壁212相邻设置,而导光壁212与斜导光壁213相邻设置,第一连接面215与弧形入光面211连接,而第三连接面217与倾斜出光面214连接,第二连接面216与第一连接面215以及第三连接面217连接,其中,第三连接面217向长方形块体218的外侧凸出,而倾斜出光面214亦朝长方形块体218的外侧凸出设置。光源22是对应于弧形入光面211而设置,光源22所提供的光线可经由弧形入光面211进入导光件21。另外,卡合部219设置于斜导光壁213以及倾斜出光面214之间。 请参阅图4所示,倾斜出光面214包括前端部224、上端部221以及中段部222。当光源22发射光线后,大致会区分成光路D、 E、 F、 G,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导光件,包括一弧形入光面、一导光壁、一斜导光壁及一倾斜出光面,该弧形入光面与该导光壁相邻设置,而该导光壁与该斜导光壁相邻设置;以及一光源,该光源是相对于该弧形入光面而设置;其中,该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由该弧形入光面进入该导光件中,而光线藉由该导光壁、该弧形入光面及该斜导光壁平均地被传至该倾斜出光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导光件,包括一弧形入光面、一导光壁、一斜导光壁及一倾斜出光面,该弧形入光面与该导光壁相邻设置,而该导光壁与该斜导光壁相邻设置;以及一光源,该光源是相对于该弧形入光面而设置;其中,该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由该弧形入光面进入该导光件中,而光线藉由该导光壁、该弧形入光面及该斜导光壁平均地被传至该倾斜出光面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件更包括一第一连接 面、一第二连接面以及一第三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与该弧形入光面连接,而该第三连接面 与该倾斜出光面连接,该第二连接面与该第一连接面及该第三连接面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光件更包括一长方形块 体,该第一连接面、该第二连接面以及该导光壁为该长方形块体的相邻侧壁,并且该弧形入 光面与该倾斜出光面设置于该长方形块体的一斜对角线上。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忠
申请(专利权)人: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