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护组件、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电池包的冷板通常被设置在电池包的底部。冷板位于电池包的底部可以更好地接触并散热,以便有效地控制电池温度并提供散热效果。电池包中mpp板一般通过双面背胶形式与托盘下冷板进行粘接,起到保护电池包的作用。由于mpp板存在一定的吸水性,容易造成积水现象,从而增加了腐蚀的风险。
2、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防护组件、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和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护组件,用于设置在电池包底板的底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3、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包括缓冲板;以及,
4、间隔部,所述间隔部适于设置于所述缓冲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以隔离所述缓冲板和所述底板。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防护组件,通过本技术提供的防护组件,间隔部朝向底板等待防护物体设置,通过间隔部的间隔,隔离开缓冲板和底板,避免了缓冲板的积水腐蚀底板。可选地,防护组件与待防护物体固定连接,间隔部构成缓冲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增强了防护组件的耐冲击性能。
6、可选地,所
7、可选地,所述第一间隔板的高度范围为2mm~30mm,并且/或者所述第一间隔板的宽度范围为2mm~100mm。
8、可选地,所述间隔部还包括第二间隔板,所述第二间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9、可选地,所述第二间隔板为防水板或发泡板;并且/或者
10、所述第二间隔板的吸水率范围为0%~0.4%;并且/或者
11、所述第二间隔板的邵氏硬度范围为61~1000。
12、可选地,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第二间隔板一体成型。
13、可选地,所述本体部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缓冲板背离所述间隔部的一侧。
14、可选地,所述本体部还包括复合板,所述复合板包绕所述加强板。
15、可选地,所述本体部还包括:
16、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缓冲板背离所述间隔部的一侧
17、复合板,所述复合板包绕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缓冲板。
18、可选地,所述缓冲板在所述加强板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加强板的面积。
19、可选地,所述加强板为钢板。
20、可选地,所述复合板为玻纤板。
21、可选地,所述缓冲板为聚丙烯微孔发泡板。
22、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壳体,包括底板,以及上述的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侧,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缓冲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以隔离所述缓冲板和所述底板。
23、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电池壳体,整体重量低,能够避免积水。
24、可选地,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电芯,所述本体部连接至所述边框,所述间隔部连接至所述底板。
25、可选地,所述底板内设置有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适于通入换热介质。
26、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芯,以及上述的电池包壳体,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电池包壳体。
27、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电池包,包括上述的电池包壳体,具有与上述电池包壳体相类似的技术效果。
28、可选地,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缓冲板背离所述间隔部的一侧;所述电芯在所述加强板的投影面积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加强板的面积。
29、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包。
30、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提供的车辆,将间隔部形成的流道与车辆的行驶方向同向设置,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借助车辆行驶的气流,气流从护板与底板的间隙流过,将内部积水排出,并通过空气对流将内部表面水分蒸发。
31、可选地,所述间隔部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护组件,用于设置在电池包底板的底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还包括第二间隔板,所述第二间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第二间隔板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缓冲板背离所述间隔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复合板,所述复合板包绕所述加强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在所述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钢板。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板为玻纤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为聚丙烯微孔发泡板。
14.一种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以及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所述防护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侧,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缓冲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以隔离所述缓冲板和所述底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电芯,所述本体部连接至所述边框,所述间隔部连接至所述底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包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内设置有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适于通入换热介质。
17.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壳体,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电池包壳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缓冲板背离所述间隔部的一侧;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中所述的电池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组件,用于设置在电池包底板的底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还包括第二间隔板,所述第二间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板与所述第二间隔板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缓冲板背离所述间隔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复合板,所述复合板包绕所述加强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在所述加强板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加强板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钢板。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而平,何北俊,郑楚豪,关子衡,黄贞普,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