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54193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6 0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包括底板、壳体、安装法兰和减振垫;底板通过减振垫与卫星结构固定连接,底板上方是用于支撑共四个动量轮的壳体。除去底板,壳体本体为九面体,四个大的安装法兰面用于分别安装四个动量轮,四个小平面用于壳体与底板之间的连接,且通过加强筋形式进行结构补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底板、壳体、安装法兰和减振垫的配合,实现了在星上极限空间内,最大限度安装多台动量轮,同时进行轻量化设计分析,减轻重量的同时优化了支架整体的力学特性,通过3D打印形式弥补了传统大型薄壁金属件机加精度难以保证的缺陷,克服了单独安装占用星上有效安装体积大且动量轮运行产生的微振动对载荷扰动大等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尤其适用于卫星极限空间内配备四台动量轮的设备布局,属于航天器用动量轮配装结构。


技术介绍

1、航天器在轨运行需按预定计划进行姿态控制和保持。对于三轴稳定卫星,常用方法之一是按一定控制律以调整控制力矩实现主动姿态控制,动量轮做为主要执行机构,可用多个动量轮(三轴姿态常备四个)进行配合,通过动量轮加速或减速产生的反作用力矩进行姿态控制。

2、目前应用中,动量轮在卫星上的传统布局方法是“3+1”型布局或“金字塔”型布局,“3+1”型布局为三个动量轮与航天器本体坐标系三轴正交安装,另一个按设计角度斜装;“金字塔”型布局则是四个动量轮均与航天器本体坐标系三轴中的其中一轴呈固定角度并在其他两轴形成的平面内均布的布局形式。在实现安装时,需根据动量轮的安装形式和角度,直接与结构安装或设计与之配套的安装支架,若支架安装通常采用单个动量轮与单个支架进行配合,再将动量轮与支架组合体安装在卫星结构上。

3、对于小型航天器,按照传统动量轮布局形式,四个动量轮将占用较多的星上有效安装面积,尤其是“金字塔”型布局形式,若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壳体(2),底板(1)与卫星结构连接,壳体(2)与底板(1)连接,壳体(2)设置有顶部平面、四个倾斜平面和四个小平面,四个倾斜平面均匀分布于顶部平面的边缘,且倾斜平面与顶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每两个相邻的倾斜平面远离顶部平面的端部之间连接一个小平面,小平面与倾斜平面远离顶部平面的边缘齐平;底板(1)为四组凸耳型安装板的组合,每个凸耳型安装板连接于一个小平面,四组凸耳型安装板通过壳体(2)边缘连接为在一个整体平面的底板(1);倾斜平面形成安装法兰(3),用于安装动量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壳体(2),底板(1)与卫星结构连接,壳体(2)与底板(1)连接,壳体(2)设置有顶部平面、四个倾斜平面和四个小平面,四个倾斜平面均匀分布于顶部平面的边缘,且倾斜平面与顶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每两个相邻的倾斜平面远离顶部平面的端部之间连接一个小平面,小平面与倾斜平面远离顶部平面的边缘齐平;底板(1)为四组凸耳型安装板的组合,每个凸耳型安装板连接于一个小平面,四组凸耳型安装板通过壳体(2)边缘连接为在一个整体平面的底板(1);倾斜平面形成安装法兰(3),用于安装动量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与小平面之间连接有加强筋,底板(1)与小平面垂直,加强筋垂直于小平面且加强筋垂直于底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凸耳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减振垫(4)的通孔,减振垫(4)穿过通孔使支架与卫星结构安装面贴合,减振垫(4)中心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螺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厚度不小于8mm,壳体(2)的厚度不小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平面开设有减重孔;四个倾斜平面均开设有中间圆形开孔,中间圆形开孔用于动量轮的安装;四个小平面上均设有圆形减重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量轮一体化减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上设有绑扎动量轮电缆的光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逸民冯振伟唐斌谢斌孟晓亮杨磊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