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3904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包含一本体、一套接工具头的套合件及一限制套合件转向的掣动件,本体内形成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有一设置套合件的轮槽及一供设置掣动件的拨槽,套合件周缘与掣动件对应面分别形成相对啮合的棘齿,容置空间由第一圆与第二圆组成,第一圆与第二圆形成两相对交错的交错点,两交错点位于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第一圆与第二圆的两侧周缘切点间分别形成一切面,使两切面与套合件周缘形成一角锥状的夹迫区,掣动件两端的外周缘形成对应容置空间切面的切面;第一圆与第二圆的较佳半径比例为1∶0.6~1.1,第一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距的较佳比例为1∶0.6~1.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旋转扭力,延长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旋转扭力的改 进的棘轮扳手结构。
技术介绍
棘轮装置是一种可通过掣动件卡掣套合件,使套合件仅具单边动作、 且单向空转的扭转作用,其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扳手等手工具上,以解 决以往需要不停取下手工具重新卡合再转动的问题,以增进该手工具操 作的简便性与速度,然而传统的棘轮装置是单纯利用掣动件背缘的部分 与拨槽内缘的点线接触,因此其大部分的扭力是由掣动件与套合件间的 啮合棘齿来承受,也因此当抗扭力小于套合件的反作用力时,掣动件与 套合件上的棘齿面常会发生张力移位的间隙及跳齿或崩牙的现象,尤其 在小型的棘轮扳手上,由于其棘齿的齿高是因应挚动件及套合件的径长 成正比,再加上必然的设计公差及制造误差,其真正啮合齿面的抗扭力 值远低于预期的值,当其负荷落于少数啮合的棘齿后,其就常因无法负 荷而跳齿或崩牙,造成其确动性差的现象,且使用寿命縮短。也因此近年来各类棘轮装置的改善仍着重于抗扭力的提升,如图1 所示,其是现有的高扭力棘轮扳手结构,该现有结构主要是于扳手棘轮装置10的本体11内形成有一轮槽12,且于轮槽12周缘形成有一拨槽 15,其中轮槽12内可供置设一外缘具系列棘齿21的套合件20,而拨槽 15内则设有一对应棘齿26的掣动件25,该掣动件25可利用设于本体11 内的顶推单元28来推抵,使掣动件25可以棘齿26咬合于套合件20的 对应棘齿21上,进而操控套合件20的单边作用方向;进一步配合参看图1、图2所示,上述的现有结构虽然利用切深的 拨槽15来增加掣动件25的厚度,使掣动件25 —侧可顶抵于拨槽15的 壁面,以局部提升其抗扭力值,但由于轮槽12与拨槽15两侧交错处形 成有内凸的隆凸部,且掣动件25的两端是呈平端面,如此当套合件20的作用力大于棘齿26咬合面的顶撑力时,齿面间即会发生移位间隙(如 图2所示),使掣动件25被向外推动,而造成套合件20与掣动件25的 棘齿21、 26发生跳齿或崩牙现象,其越小型的棘轮装置10越明显,故 其仍然无法有效克服抗扭力不足的问题。换言之,现有的棘轮装置由于其设计上的问题,造成其需由棘齿来 承受大部分的扭力,且一旦棘齿因公差或扭力过大而无法全啮合时,就 会发生跳齿或崩牙的现象,不仅影响动作的确实性,也縮短其使用寿命, 而为了减少前述状况的发生,进一步需提升其制造加工的精度,如此将 增加加工难度与不良率,且提高其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 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能够提升其旋转扭力、且延 长使用寿命,进一步增进其经济效益。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包含有一本体、 一套接工具头的套合 件及一限制套合件转向的掣动件,其中本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该容 置空间具有一设置套合件的轮槽及一供设置掣动件的拨槽,且套合件周 缘与掣动件对应表面分别形成有可相对啮合的棘齿,其中容置空间是由 第一圆与第二圆所组成,且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保持有一适当 间距,且第一圆与第二圆形成有两相对交错的交错点,该两交错点位于 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第一圆与第二圆的两侧周缘切点间分别形成有一切面,使该两切面与套合件周缘形成一角锥状的夹迫区,再者 掣动件两端的外周缘形成有对应容置空间切面的切面,且掣动件于该两 切面与棘齿间形成角锥状的夹迫端,两夹迫端分别对应嵌卡于容置空间 与套合件间的两侧夹迫区内;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圆与该第二圆的较佳 半径比例为l: 0.6 1.1,而该第一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距的较佳比 例为1: 0. 6 1. 1。借由通过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半径比及第一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 距的比的设计,进而大幅提升其旋转扭力,并可消除张力位移及可增进 其确动性。前述的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中第一圆与第二圆的最佳半径比例 为1:0. 96,而所述第一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距的最佳比例为1:0. 76。前述的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中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一、二圆的两 侧切面为圆弧切面。前述的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中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一、二圆的两 侧切面为直线切面。借此,通过本技术前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让本技术套 合件继续转动时,可让掣动件与套合件的棘齿形成全含齿的咬合状态,以避免发生棘齿崩牙的现象,进而大幅提升其旋转扭力,并可消除张力 位移及可增进其确动性,且可延长使用寿命,而增加其附加价值与经济 效益。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棘轮扳手的平面示意图,用以说明其构成元件的态样及 其相对关系。图2是现有棘轮扳手啮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棘轮扳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棘轮扳手的组合示意图,借以说明本技术棘 轮扳手的形成状态及其相对关系。图5是本技术棘轮扳手拨动啮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棘轮扳手啮合的夹迫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棘轮扳手啮合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棘轮装置11本体12轮槽15拨槽20套合件21棘齿25掣动件26棘齿28顶推单元50棘轮装置51本体52容置空间53轮槽54拨槽56第一圆57第二圆58切面59夹迫区60套合件61棘齿65掣动件66棘齿67切面68夹迫端69顶推单元Rl第一圆半径R2第二圆半径第一、二圆平行轴线间距XI第一圆轴线X2第二圆轴线El第一圆切点E2第二圆切点Fl第一圆切点F2第二圆切点A、 B交错点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高扭力的棘轮装置,如图3所示,该棘轮装置50 包含有一本体51、 一套接工具头的套合件60及一限制套合件60转向的 掣动件65,其中本体51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52,该容置空间52具有一 设置套合件60的轮槽53及一供设置掣动件65的拨槽54,且套合件60 周缘与掣动件65对应表面分别形成有可相对啮合的棘齿61、 66,使掣动 件65可嵌卡咬合套合件60,使该套合件60呈单边动作、且单向空转的 棘轮作用;而关于本技术结构的详细结构,则请同时参阅图3至图5所示, 其中容置空间52是由第一圆56与第二圆57所组成,且第一圆56与第 二圆57的较佳半径比例为R1: R2 = l: 0.6 1.1,其中最佳比例为R1: R2 = l: 0.96,再者第一圆56与第二圆57的平行轴线XI、 X2间保持有 一适当间距L,该第一圆56的半径与间距L的较佳比例为R1:L二1:0. 6 1.1,而其中最佳比例为R1: L=l: 0.76,且第一圆56与第二圆57形成 有两相对交错的交错点A、 B,该两交错点A、 B位于第一圆56与第二圆 57的平行轴线XI、 X2之间,又第一圆56与第二圆57的两侧周缘切点 El、 E2与F1、 F2间分别形成有一切面58,该切面58可为圆弧切面或直 线切面,使该两切面58与套合件60周缘形成一角锥状的夹迫区59;再者掣动件65两端的外周缘形成有对应容置空间52切面58的切面67,且掣动件65于该两切面67与棘齿66间形成角锥状的夹迫端68,该 夹迫端68可对应嵌卡于容置空间52与套合件60间的夹迫区59内,且 容置空间52与掣动件65周缘间顶撑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包含有一本体、一套接工具头的套合件及一限制套合件转向的掣动件,其中本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一设置套合件的轮槽及一供设置掣动件的拨槽,且套合件周缘与掣动件对应表面分别形成有可相对啮合的棘齿,其中容置空间是由第一圆与第二圆所组成,且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保持有一适当间距,且第一圆与第二圆形成有两相对交错的交错点,该两交错点位于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第一圆与第二圆的两侧周缘切点间分别形成有一切面,使该两切面与套合件周缘形成一角锥状的夹迫区,再者掣动件两端的外周缘形成有对应容置空间切面的切面,且掣动件于该两切面与棘齿间形成角锥状的夹迫端,两夹迫端分别对应嵌卡于容置空间与套合件间的两侧夹迫区内;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圆与该第二圆的半径比例为1∶0.6~1.1,而该第一 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距的比例为1∶0.6~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棘轮扳手结构,其包含有一本体、一套接工具头的套合件及一限制套合件转向的掣动件,其中本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一设置套合件的轮槽及一供设置掣动件的拨槽,且套合件周缘与掣动件对应表面分别形成有可相对啮合的棘齿,其中容置空间是由第一圆与第二圆所组成,且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保持有一适当间距,且第一圆与第二圆形成有两相对交错的交错点,该两交错点位于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第一圆与第二圆的两侧周缘切点间分别形成有一切面,使该两切面与套合件周缘形成一角锥状的夹迫区,再者掣动件两端的外周缘形成有对应容置空间切面的切面,且掣动件于该两切面与棘齿间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玲琅
申请(专利权)人:巨琩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