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电学器件的二维材料的转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61614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9-03 18:21
本申请公开一种适用于制备电学器件的二维材料转移方法,包括:采用聚乙烯醇薄膜拾取氮化硼,再拾取二维材料层,得聚乙烯醇薄膜‑氮化硼‑二维材料结构,翻转并转移到空白硅片上,得二维材料‑氮化硼‑聚乙烯醇薄膜‑硅片顺序排列结构;采用聚碳酸酯薄膜拾取翻转后的二维材料‑氮化硼‑聚乙烯醇薄膜‑硅片排列结构,得到聚碳酸酯薄膜‑二维材料‑氮化硼‑聚乙烯醇薄膜‑硅片排列结构,放入超纯水中浸泡,除去聚乙烯醇薄膜层和硅片,得聚碳酸酯薄膜‑二维材料‑氮化硼,并定点移至目标衬底后,去除聚碳酸酯薄膜,实现二维材料在氮化硼上面,适用于电极制备。该转移方法可减少气泡、应力和污染,同时具有表面干净、均匀完整、聚合物残留少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二维材料转移,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制备电学器件而发展的二维材料转移方法。


技术介绍

1、二维材料(two-dimensional materials,2d materials)是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的材料。二维材料是伴随着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小组成功分离出单原子层的石墨烯而提出的。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二维材料在科学界掀起了巨大的研究热潮,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以其独特的电学、光学、机械、热和化学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2、目前,制备二维材料的主要方法有机械剥离法、液相超声剥离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原子层沉积法。石墨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突破之一是机械剥离法的发展,俗称胶带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制备缺陷少、质量极高的样品。这种剥离法产生的薄片具有大小不同的尺寸和厚度,且随机地分布在样品基底上,而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将其转移到不同衬底,因此将二维材料无损转移到特定衬底需要发展相应的转移技术。

3、转移技术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二维材料在新的物理现象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将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制备电学器件的二维材料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硼层为薄层六方氮化硼;所述氮化硼层的厚度为40~5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薄膜的厚度为0.5~1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薄膜的制备包括:配制质量分数为2%~3%的聚乙烯醇溶液,均匀铺在裸硅片上,烘烤至成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温度为60~65℃,烘烤时间为4~5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制备电学器件的二维材料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硼层为薄层六方氮化硼;所述氮化硼层的厚度为40~5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薄膜的厚度为0.5~1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薄膜的制备包括:配制质量分数为2%~3%的聚乙烯醇溶液,均匀铺在裸硅片上,烘烤至成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温度为60~65℃,烘烤时间为4~5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厚度为0.5~1μ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廷箫张秀项白絮熊启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