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9477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缓冲结构,其包括主体及二个第一缓冲组件。该第一缓冲组件分别卡掣于主体的两端以形成容纳槽。每个第一缓冲组件具有对称设置的二个缓冲部用以夹置主体。其中,每个缓冲部具有一个斜面,斜面自主体的边缘向内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瓦楞纸板折迭的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装置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地 提升。为避免电子装置于运送的过程中,因碰撞而产生损坏,业者多会利用例如瓦楞纸板折 迭的缓冲结构来缓冲保护。 图1A为已知缓冲结构1与电子装置D配合的示意图,图IB为已知缓冲结构1 一 端S1的结构分解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缓冲结构1包括主体11、二个端面缓冲组件12 及二个正面缓冲组件13。端面缓冲组件12连结于主体11的两端Sl、 S2,各端面缓冲组件 12具有二个缓冲部121、 122。正面缓冲组件13设置于主体11的两端S1、S2并连接端面缓 冲组件12,各正面缓冲组件13具有对称设置的卡掣于主体11的二个缓冲部131U32,端面 缓冲组件12位于该等缓冲部131、 132之间。 因此,借由端面缓冲组件12的缓冲部121、122,可吸收电子装置D侧面碰撞时的冲 击力Fl,而正面缓冲组件13的缓冲部131、132,则可用以吸收电子装置D正面碰撞时(即 垂直于图1A纸面的方向)的冲击力(图未显示)。 然而,当电子装置D斜向碰撞时,仅有缓冲结构1的本体11可作缓冲保护,并无其 它缓冲组件可进一步地吸收冲击力F2。因此,冲击力F2可能造成本体11变形,进而使得电 子装置D产生损坏。 另外,如图1C所示,其为缓冲结构1 一端S1的俯视图。若电子装置D的侧缘的切 面呈尖角状,当电子装置D碰撞缓冲部121、122时,可能因碰撞缓冲部121、 122的连接处, 而使得缓冲部121U22受力不均,进而造成端面缓冲组件12结构损坏,而失去缓冲保护功 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提升缓冲保护效果的缓冲结构,以改善现有技术的 缺点。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特点,缓冲结构包括主体以及二个第一缓冲组件。第一缓冲组件分别卡掣于主体的两端以形成容纳槽。每个第一缓冲组件具有对称设置的二个缓冲部以夹置主体。其中,每个缓冲部具有一个斜面,斜面自主体的边缘向内延伸。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缓冲部包含第一板折件,第一板折件具有斜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板折件的形状为三角形或梯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缓冲部还包括接于第一板折件的第二板折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板折件的形状为三角形、梯形或矩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结构还包括二个第二缓冲组件,每个第二缓冲组件分别设置于对称设置的缓冲部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缓冲组件具有二个端面缓冲部,该端面缓冲部彼 此垂直设置。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主体、第一缓冲组件及第二缓冲组件由瓦楞纸板折迭 而成。 承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的第一缓冲组件具有对称设置的二个缓冲部以夹置 主体,且每个缓冲部具有一个斜面,斜面自主体的边缘向内延伸。借此,当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 构受到斜向碰撞时,缓冲部可吸收冲击力,且借由缓冲部的斜面可增加缓冲结构整体结构 强度,以避免缓冲结构因斜向碰撞的冲击力而变形。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还可借由第二缓冲组件的二个端面缓冲部彼此垂直设 置,以使侧缘切面呈尖角状的电子装置碰撞端面缓冲部时,不论碰撞位置在何处,端面缓冲 部皆为完整的面承受作用力,借此可避免因该端面缓冲部受力不均,而造成缓冲结构损坏 的问题。 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思想可以借由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A为已知缓冲结构与电子装置配合的示意图; 图1B为已知缓冲结构一端的结构分解图; 图1C为已知缓冲结构一端的俯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缓冲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缓冲组件的另一变化状态; 图4A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另一变化状态的示意图; 图4B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另一变化状态的一端的结构分解图; 图4C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另一变化状态与电子装置配合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另一变化状态的一端的俯视图;以及 图6A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结构另一变化状态的主体与第二缓冲组件的展开图,图6B为第一缓冲组件的展开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2、6:缓冲结构 11、3、7:主体 12 :端面缓冲组件 121、122、131、132、41、42、41a、42a、81、82 :缓冲部 13 :正面缓冲组件 31 、71 :容纳槽 4、4a、8 :第一缓冲组件 411、421、811、821 :第一板折件 412、422、812、822 :第二板折件 43 、83 :挡件 5、9 :第二缓冲组件 51、52、91、92 :端面缓冲部4 D :电子装置 F1、F2:冲击力 I :斜面 S1、S2:端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缓冲结构2的示意图。缓冲结构2包 括主体3及二个第一缓冲组件4。 第一缓冲组件4分别卡掣于主体3的两端S1、S2以形成容纳槽31。其中,第一缓 冲组件4可与主体3 —体成型或分别成型再行组装,在本实施例中,以该第一缓冲组件4与 本体3分别成型再行组装作说明,然其并非局限于此。 每个第一缓冲组件4具有对称设置的二个缓冲部41、42以夹置主体3。其中,每个 缓冲部41、42具有一个斜面I,斜面I自主体3的边缘向内延伸,缓冲部41、42的形状可为 三角形或梯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41、42分别可包含第一板折件411、421及第二 板折件412、422,其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第一板折件411、421具有斜面I,其形状可为三 角形或梯形。第二板折件412、422连接在第一板折件411、421上,其形状可为三角形、梯形 或矩形。在此,以缓冲部42、43的形状为梯形,并由第一板折件411、421为三角形及第二板 折件412、422为矩形所构成作说明,然其并非局限于此。 每个第一缓冲组件4还可具有挡件43,其位于对称设置的缓冲部41、42之间,以形 成容纳槽3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结构2还可包括二个第二缓冲组件5,每个第二缓冲组 件5分别设置于对称设置的缓冲部41、42之间,且每个第二缓冲组件5连接在挡件43上。 其中,第二缓冲组件5可与主体3—体成型、或分别成型再行组装。在本实施例中, 以第二缓冲组件5与本体3 —体成型作说明,然其并非局限于此。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 个第二缓冲组件5具有二个端面缓冲部51、52,该端面缓冲部51、52彼此平行设置。 因此,当缓冲结构2受到斜向碰撞时,缓冲部41、42可吸收冲击力F2,且借由缓冲 部41、42的第一板折件411、421的斜面I可增加缓冲结构2整体结构强度,以避免缓冲结 构2因斜向碰撞的冲击力F2而变形。 如图3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组件4a的另一变化状态。第一缓冲组件4a 的缓冲部41a、42a的形状也为梯形,但也可由第一板折件411a、421a为梯形及第二板折件 412a、422a为矩形构成。因此,借由不同形状组合来构成缓冲部41a、42a,可对应不同的需 求作设计,以增加本实施例缓冲结构的应用范围。 图4A为本实施例的缓冲结构6另一变化状态的示意图,图4B为缓冲结构6 —端 Sl的结构分解图,图4C为缓冲结构6与电子装置D配合的示意图。如图4A至图4C所示, 缓冲结构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结构,其包括:主体;以及二个第一缓冲组件,其分别卡掣于所述主体的两端以形成容纳槽,每个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具有对称设置的二个缓冲部以夹置所述主体,每个所述缓冲部具有一个斜面,所述斜面自所述主体的边缘向内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翰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