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6863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荧光灯管包含一管体及至少一电极组件。管体具有一长轴方向,电极组件设置于管体之至少一端部,并具有一内电极及一外电极。内电极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端面,外电极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管体之端部的外表面并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于长轴方向之投影位置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面与端部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荧光灯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荧光灯管的技术不断进步,其也逐渐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 领域,例如应用于照明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于此,即以应 用于背光模块的荧光灯管为例来作说明。0003请参照图1所示, 一种公知的荧光灯管1包含一管体11及二内 电极12。该等内电极12分别设置于管体11的两端,并分别与一导线W 相连。因此,当荧光灯管1应用于背光模块时,藉由导线W与一连接器 (connector)连接,再与一变压器连接,即可以高压驱动荧光灯管1发光。0004然而,荧光灯管1之导线W与连接器的连接,必须经由人工来 进行焊接。因此,当多个荧光灯管1设置于背光模块时,即必须分别对 各荧光灯管1作焊接,如此也使得背光模块的生产效率无法提升,并增 加了人工的成本。且焊接程序中若产生缺陷,会造成荧光灯管1无法点 亮,也使得背光模块的信赖度下降。0005另外,请参照图2所示,另一种公知的荧光灯管2除具有内电 极22外,于管体21之端部的外表面更具有外电极23,其中外电极23沿 管体21之长轴方向Ll的一第二端面S2超过内电极22的第一端面Sl。 当荧光灯管2应用于背光模块时,可藉由导电材质的夹持组件夹持外电 极23,使外电极23可与变压器产生电性连接,而不需与连接器焊接。藉 此可简化背光模块中荧光灯管2的组装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0006然而,请参照图3所示,其为图1之荧光灯管1与图2之荧光 灯管2的启动电压(starting voltage)比较图,其中启动电压表示灯 管所需的点灯电压,曲线Cl表示测量荧光灯管1之启动电压,曲线C2 表示测量荧光灯管2 二侧导线W之启动电压,曲线C3表示测量荧光灯管2外电极23之启动电压。由图3中可知,相较于公知之荧光灯管l,经 加工装设外电极23的荧光灯管2之启动电压会产生漂移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背光模块也会因荧光灯管2之启动电压漂移,而产生部分荧光灯 管2无法点亮或闪烁等问题,使得其信赖度下降。0007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稳定之启动电压的荧光灯管,己成为 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之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稳定之启动电 压的荧光灯管。0009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之一种荧光灯管包含一管体及至少 一电极组件。管体具有一长轴方向,电极组件设置于管体之至少一端部, 并具有一内电极及一外电极。内电极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端面,外电 极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管体之端部的外表面并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端 面,第二端面于长轴方向之投影位置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面与端部之间。0010承上所述,依据本专利技术之荧光灯管,其电极组件中之内电极沿 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端面,外电极沿管体之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端面, 第二端面于长轴方向之投影位置位于第一端面与管体端部之间。藉此, 可避免因外电极长度超过内电极端面的部分与内电极端点间产生电场, 而影响内电极产生电浆的效能,从而使得荧光灯管具有稳定的启动电压。 因此,若本专利技术之荧光灯管应用于背光模块中,即可避免部分荧光灯管 无法点亮或闪烁等问题,以提高背光模块之信赖度。附图说明0011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据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种荧光 灯管,其中相同组件以相同标号表示。图1为一种公知之荧光灯管的示意图2为另一种公知之荧光灯管的示意图3为图1之荧光灯管与图2之荧光灯管的启动电压比较图4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种荧光灯管的示意图,图4B为荧光 灯管沿图4A中A-A直线的剖面图;图5A至图5D为本专利技术之荧光灯管不同变化态样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之荧光灯管应用于背光模块之示意图7为图1之荧光灯管与图4A及图4B之荧光灯管的启动电压比较图8A为应用本专利技术之荧光灯管之背光模块一变化态样示意图;以及 图8B为本专利技术之荧光灯管一变化态样剖面示意图。^r^:智斧ff号说剪I、 2、 3、 3a 3d、 4:荧光灯管II、 21、 31、 41:管体12、 22、 321、 421:内电极23、 322、 322a 322d、 422:外电极311、 312、 411、 412:端部32、 32C、 42:电极组件A-A:直线B、 B':背光模块C、 C':夹持部Cl、 C2、 C3:曲线Ll:长轴方向 N:部分P:黏着层 Sl:第一端面 S2:第二端面 T:背板 W:导线e: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0012请同时参照图4A及图4B所示,其中图4B为荧光灯管3沿图4A 中A-A直线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之一种荧光灯管3包含一管体31及至少一电极组件32。其中,荧光灯管3可应用于照明装置、广告广告牌、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或其它电子装置的光源。0014电极组件32设置于管体31之端部311,并具有一内电极321及 一外电极322,于本实施例中,以二电极组件32分别设置于管体31的二 端部311、 312为例作说明。另外,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2更包含一 导线W,导线W—端与内电极321电性连接,外电极322也与导线W电性 连接。其中,导线W可具有一内导线及一外导线,内外导线可藉由焊接 方式来连接。0015内电极321沿长轴方向L1具有一第一端面S1,内电极321之材 质可选自镍、钼、铌、钻石、类钻碳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且内电极 321的形状可呈柱状(rod)、筒状(cylinder)、片状(sheet)或杯状(c叩), 于本实施例中,内电极321以杯状为例作说明。0016外电极322之材质为一导电材质,其电阻系数小于1 (奥姆-米), 而导电材质例如为金属、合金或导电高分子。外电极322例如为片状、 杯状或螺旋状,且至少一部分以沾附、喷砂、印刷、焊锡、蒸镀、溅镀 或黏着方式设置于管体31之该等端部311、 312的外表面,并与导线W 接触,以与内电极321电性连接。于此,外电极322先以杯状电极的形 状并以管体31端部311、 312沾锡的方式将导电材质形成一导电层而设 置于管体31之外表面为例作说明。外电极322沿长轴方向Ll具有一第 二端面S2,第二端面S2于长轴方向Ll之投影位置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 面S1与端部311、 312之间,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端面S2平行于第一端 面Sl为例。也就是说,外电极322由管体31的端部311、 312往管体31 内部延伸时,并未超过第一端面S1。0017需注意,第一端面Sl及第二端面S2分别为内电极321及外电 极322向管体31内部延伸的端部所具有实质上垂直长轴方向Ll的一平 面,第一端面S1及第二端面S2分别可延伸成为一虚拟平面(图4B中以 虚线表示)。0018请参照图5A所示,荧光灯管3a之外电极322a亦可以只有一部 分与管体31之该等端部311、 312的外表面接触,使得外电极322a形成 一杯体(杯口大于杯身),此时,外电极322a可例如为具可挠性的一导电片。又请参照图5B所示,为了确保外电极322b与管体31的接合性, 荧光灯管3b之外电极322b亦可利用一黏着层P以黏着方式设置于管体 31之外表面。0019请参照图5C所示,由剖面视图来看,荧光灯管3c之外电极322c 并非是一杯口等高的杯状。以左侧的电极组件32C来看,故外电极322c 的第二端面S2与第一端面Sl可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管,包含: 一管体,具有一长轴方向;以及 至少一电极组件,设置于该管体之至少一端部,并具有一内电极及一外电极,该内电极沿该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端面,该外电极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管体之该端部的外表面并沿该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端 面,该第二端面于该长轴方向之投影位置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端面与该端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灯管,包含一管体,具有一长轴方向;以及至少一电极组件,设置于该管体之至少一端部,并具有一内电极及一外电极,该内电极沿该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端面,该外电极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该管体之该端部的外表面并沿该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端面,该第二端面于该长轴方向之投影位置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端面与该端部之间。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该电极组件更包含一导线, 该导线一端与该内电极电性连接,该外电极亦与该导线电性连接。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该内电极之材质选自镍、钼、 铌、钻石、类钻碳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该内电极呈圆柱状、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朝钦许博义
申请(专利权)人: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