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085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具有线夹支撑本体、和转动线夹本体,线夹支撑本体固定连接在间隔棒本体上,转动线夹本体包括半圆弧形的第一线夹夹头、半圆弧形的第二线夹夹头、两个圆弧形的第一回转杆和两个直线形的第二回转杆;第二回转杆以自身对称中心为轴做圆周转动,通过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实现线夹夹头夹持导线,并以导线中心为轴实现自由转动。该回转线夹设计中摒弃了以前回转夹头通过滑动实现回转的设计思路,解决了滑动方式使夹头回转容易出现夹头转动不连续和不顺畅现象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系统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
技术介绍
我国实际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回转线夹种类较少、结构单一。目前,国内建设 1000kV特高压线路输电线路示范工程采用了回转线夹形式间隔棒,该回转线夹包括两个线 夹第一线夹、带滑轨的第二线夹。带滑轨的第二线夹和固定连接间隔棒本体上的滑块之 间产生滑动。实现以第一线夹和带滑轨的第二线夹握持的中心线转动。这种回转线夹在中 国专利200820108710.6中有详细描述,一种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所述回转 线夹由线夹支撑体和摆动线夹体构成,所述线夹支撑体固定连接于间隔棒,所述摆动线夹 体滑动设于所述线夹支撑体上并围绕其自身转动中心摆动;所述摆动线夹体由线夹本体和 线夹压盖构成,所述线夹本体和线夹压盖由销轴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圆柱状,该圆柱状的摆 动线夹体中心形成有固定握持导线的夹持孔;所述线夹本体柱面上沿其周向设有连续的弧 形滑轨;所述线夹支撑体的端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滑设于所述弧形滑轨中,参见附图8所 示。该中回转线夹以滑动方式实现转动,容易出现转动不连续和不顺畅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有转动连续、顺畅的回转线夹。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 回转线夹由线夹支撑本体、和转动线夹本体构成; 所述线夹支撑本体固定连接在间隔棒本体上; 所述转动线夹本体包括半圆弧形的第一线夹夹头、半圆弧形的第二线夹夹头、两 个圆弧形的第一回转杆和两个直线形的第二回转杆,所述第一线夹夹头与两个第一回转杆 铰接,所述第二线夹夹头与两个第二回转杆铰接,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与两个第二回转杆 铰接,所述两个第二回转杆与线夹支撑本体铰接; 所述第二回转杆以自身对称中心为轴做圆周转动,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两个第 二回转杆与第一线夹夹头、第二线夹夹头组成一个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所述第一线 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构成线夹夹头,第一线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构成夹持导线的圆形 夹持孔,通过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实现线夹夹头夹持导线,并以导线中心为轴实 现自由转动。 其中,所述线夹支撑本体、转动线夹本体采用铝合金制造,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和 两个第二回转杆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高强度钢制造,回转线夹的整体尺寸按照配套导线直径 进行设计。 其中,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可实现130度的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线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的轴向设有凸缘。3 其中,所述第一线夹夹头和第二线夹夹头的轴线边缘考虑电晕特性设置有过渡圆 角。 其中,所述线夹夹头的内圆直径稍大于夹握导线的外部直径,并在所述线夹夹头 和导线之间安装阻尼橡胶垫。 其中,所述第一回转杆和第二回转杆的长度根据所述间隔棒本体的分裂间距进行 设计。 本专利技术的回转线夹设计中摒弃了以前回转夹头通过滑动实现回转的设计思路,解 决了滑动方式使夹头回转容易出现夹头转动不连续和不顺畅现象问题。 设计的架空输电线回转夹头主要考虑其力学性能、电气性能和转动灵活性能要求,因此对结构的工艺性、安装是否方便和造价等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研究工作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首先确定对回转夹头基本结构形式。(2)确定与回转夹头配套的固定滑轨基本结构形式。(3)确定夹头穿销基本结构形式。(4)三维软件设计回转夹头。(5)虚拟样机和有限元软件对回转夹头进行运动分析和荷载计算最终优化出产PIPR o 首先要结构选型,然后三维设计到运动分析和机有限元分析,再到三维设计这样 一个循环过程最终确定优化产品。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利用四杆机构原理实现回转头夹持中心为轴实现自 由转动。该机构结构简单、转动灵活可靠。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回转杆6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la为第一回转杆的主视图, 图lb为图la的俯视图,图lc为图la的右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回转杆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第二回转杆的主视图, 图2b为图2a的俯视图,图2c为图2a的侧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线夹夹头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第一线夹夹头的主视 图,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图3c为图3a的右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二线夹夹头5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第二线夹夹头的主视 图,图4b为图4a的俯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线夹支撑本体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线夹支撑本体的主视 图,图5b为图5a的俯视图,图5c为图5a的右视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回转线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回转线夹装配好的主 视图,图6b为图6a的俯视图,图6c为图6a的右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回转线夹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线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的立体示意图,所述 转动线夹本体包括半圆弧形的第一线夹夹头4、半圆弧形的第二线夹夹头5、两个圆弧形的 第一回转杆6和两个直线形的第二回转杆7,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与两个第一回转杆6铰 接,所述第二线夹夹头5与两个第二回转杆7铰接,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6与两个第二回转 杆7铰接,所述两个第二回转杆7与线夹支撑本体3铰接;所述第二回转杆7以自身对称中 心为轴做圆周转动,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6、两个第二回转杆7与第一线夹夹头4、第二线夹 夹头5组成一个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构成线 夹夹头,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构成夹持导线的圆形夹持孔8,通过所述固定运 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实现线夹夹头夹持导线,并以导线中心为轴实现自由转动。 在第一线夹夹头4的末端和在第二线夹夹头5的末端设置凸缘11,目的是为了控制夹头转动的角度,凸缘越大,线夹夹头转动的角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 效果达到最优,通常控制线夹夹头以导线为轴进行转动的角度在130度。为了防止电晕,在 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的轴线边缘处设置有过渡圆角9。为了减小本专利技术 所述线夹夹头转动时的振动,在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的内弧面上粘贴一层阻 尼橡胶垫10。 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的尺寸根据夹握的导线尺寸进行设计,两个线 夹夹头的内圆尺寸稍大于夹握导线导线直径,这主要考虑到在线夹和导线之间安装阻尼橡 胶垫。所述第一回转杆6和第二回转杆7的长度根据间隔棒的分裂间距进行设计,间隔棒 的间距较大时,回转杆的长度可设计得长些,间距小则相反。 此处已经根据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描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进行适当的替换或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仅仅 是例证性的,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定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线夹由线夹支撑本体3、和转动线夹本体构成;所述线夹支撑本体3固定连接在间隔棒本体上;所述转动线夹本体包括半圆弧形的第一线夹夹头4、半圆弧形的第二线夹夹头5、两个圆弧形的第一回转杆6和两个直线形的第二回转杆7,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与两个第一回转杆6铰接,所述第二线夹夹头5与两个第二回转杆7铰接,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6与两个第二回转杆7铰接,所述两个第二回转杆7与线夹支撑本体3铰接;所述第二回转杆7以自身对称中心为轴做圆周转动,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6、两个第二回转杆7与第一线夹夹头4、第二线夹夹头5组成一个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构成线夹夹头,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构成夹持导线的圆形夹持孔8,通过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实现线夹夹头夹持导线,并以导线中心为轴实现自由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用于架空输电线路间隔棒的回转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线夹由线夹支撑本体3、和转动线夹本体构成;所述线夹支撑本体3固定连接在间隔棒本体上;所述转动线夹本体包括半圆弧形的第一线夹夹头4、半圆弧形的第二线夹夹头5、两个圆弧形的第一回转杆6和两个直线形的第二回转杆7,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与两个第一回转杆6铰接,所述第二线夹夹头5与两个第二回转杆7铰接,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6与两个第二回转杆7铰接,所述两个第二回转杆7与线夹支撑本体3铰接;所述第二回转杆7以自身对称中心为轴做圆周转动,所述两个第一回转杆6、两个第二回转杆7与第一线夹夹头4、第二线夹夹头5组成一个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所述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构成线夹夹头,第一线夹夹头4和第二线夹夹头5构成夹持导线的圆形夹持孔8,通过所述固定运动轨迹的四杆机构实现线夹夹头夹持导线,并以导线中心为轴实现自由转动。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宽军牛海军刘胜春孙娜李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