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升降桅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154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动升降桅杆,针对现有的气动升降桅杆不“保压”就不能长期保持高度的问题而设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底座上固定连接外缸体,外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活塞,活塞上固定连接活动缸体,活动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内活塞,活动缸体至少有两个,对应的内活塞至少有1个,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节套,在底座上设置进气口,在除最上级内活塞外的其它内活塞上及活塞上设置通气孔,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排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节套的顶部连接一个简单的抱闸装置,依靠抱箍和缸体外表面紧密接触所产生的静摩擦力来实现桅杆长期保持高度的目的,降低了生产和运行成本,环保节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动升降桅杆,具体涉及一种由多节气缸构成,以压 縮空气为动力,可上下伸縮的桅杆。
技术介绍
气动升降桅杆,又称升降杆,在移动通讯和军事、国防通讯上应用广泛。 目前现有的气动升降桅杆,是由钢管或铝合金管为缸体,加上活塞、节套和密 封圈、气嘴等构成。使用时,用气管将气缸上的气嘴和气泵连接到一起,通电 启动气泵,将压縮空气输入桅杆缸体,从而推动桅杆上升。当桅杆达到极限高 度、缸体的压縮空气达到一定压力值时,即可关闭气泵,停止供气。但是由于 这些密封件会随着桅杆的升降而升降,并且桅杆内的气压高于桅杆外的气压, 这样桅杆的气密性很难得到保证,会有微泄露现象。因此要使桅杆长时间保持 高度,就要不断地向缸体内补充压縮空气,使之保持一定的压力值,通称"保 压"。否则,桅杆就会下降。尤其是在野外操作时,如果桅杆的密封件出现问题, 会导致桅杆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的气动升降桅杆不"保压"就不能长期保持高度 的问题,提供一种无需"保压"就可长期保持高度的气动升降桅杆。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气动升降桅杆,在底座上固定连接外缸体,外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 的活塞,活塞上固定连接活动缸体,活动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内活塞, 活动缸体至少有两个,对应的内活塞至少有l个,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节套, 在底座上设置进气口 ,在除最上级内活塞外的其它内活塞上及活塞上设置通气 孔,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排气孔,所述节套顶部连接有抱闸装置。所述抱闸装置包括抱箍,抱箍的两端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通过丝杆螺纹 连接。所述抱箍通过连接片与节套相连接。所述抱箍内设置有抱箍固定润滑套。所述进气口上安装有进气阀。每个缸体与其活塞的接触面间设置密封圈及 固定润滑套。相邻两个活动缸体间设置起限位作用的挡环。每个节套与上一级活动缸体的接触面间设置固定滑套,每个节套的上端面设置防震圈。在活动缸 体的表面设置轴向的导向键,在节套上设置导向槽,导向键嵌在导向槽内。上 一级活动缸体的下端位于下一级活塞的内腔内。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技术在节套的顶部连接一个简单的 抱闸装置,依靠抱箍和缸体外表面紧密接触所产生的静摩擦力来实现桅杆长期 保持高度的目的,取消了现有的气动升降桅杆要长期保持高度就必须依靠供电、 气泵和由电磁阀、压力传感器等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来"保压",降低了生产和 运行成本,环保节能。2、本技术的抱箍装置与缸体之间紧密连接,消除了 运动的机械部件之间的间隙,大大提高了桅杆的稳定性。3、现有技术的气动升 降桅杆受气体物理特性的影响, 一般只有二个使用高度 一个是收縮后的初始 高度, 一个是升起后的最大高度,这就大大降低了桅杆的利用率和效果。本实 用新型的抱箍装置可以在在初始和最大高度之间任意定位,满足了用户的需要。 4、本技术在抱箍内设置有抱箍固定润滑套,可以减小抱箍与桅杆的摩擦, 使桅杆伸縮自如、顺畅升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中的抱闸装置的主视图3为图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见图1,本技术在底座16上固定连接外缸体11,外缸体11内设置有 与其滑动配合的活塞12,活塞12上固定连接活动缸体10,活动缸体10内设置 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内活塞17,活动缸体10至少有两个,对应的内活塞17至少 有1个。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节套21,在底座16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上安 装有进气阀15。在除最上级内活塞17外的其它内活塞17上及活塞12上设置通 气孔18,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排气孔19,节套21顶部连接有抱闸装置。见图2及图3,抱闸装置包括抱箍l,抱箍l的两端通过螺栓3连接有固定 块7,固定块7通过丝杆8螺纹连接。抱箍1通过连接片5与节套21相连接。 连接片5的两端通过螺栓3分别固定在抱箍1和节套21上。抱箍1内设置有抱 箍固定润滑套2,抱箍固定润滑套2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烯,主要作用是在松开抱闸装置时减小抱箍1与桅杆的摩擦。在每个缸体与其活塞的接触面间设置密封圈14及固定润滑套13,以提高密 封性能及润滑性能。在相邻两个活动缸体间设置起限位作用的挡环9,该挡环9与节套21配合, 对活动缸体10的移动距离进行控制。在每个节套21与上一级活动缸体10的接触面间设置固定滑套6,以改善节 套21与活动缸体10间的滑动性能。在每个节套21的上端面设置防震圈4,在 升降桅杆处于收縮状态时,上一级节套的下端面压在下一级节套的上端面上, 防震圈4的作用是避免了相互间发生碰撞,防震圈4可以用橡胶或其它弹性材 料制作。在活动缸体IO上升过程中,为避免活动缸体IO发生转动,在活动缸体IO 的表面设置轴向的导向键20,在节套21上设置导向槽,导向键20嵌在导向槽 内,使活动缸体10在移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上一级活动缸体10的 下端位于下一级内活塞17或活塞12的内腔内。图1所示为设置了6个内活塞17加一个活塞12,共计7个活塞的结构图, 相应的活动缸体10也有6个,加上外缸体ll,共计有7个缸体。在没有设置抱闸装置前,其使用过程如下使用时,压縮空气经过进气阀 15进入外缸体11与活塞12下端的空间内,再通过活塞12上的通气孔18,进 入由活塞12与内活塞17及活动缸体10围成的空间内,……,直至进入最上级 内活塞17与次上级内活塞17与对应的活动缸体10构成的空间内。在没有负载 的情况下,最上级内活塞17首先开始向上移动,在最上级内活塞17移动一定 距离后,次上级内活塞17接着开始向上移动,在次上级内活塞17移动一定距 离后,下一级内活塞17开始向上移动,依次类推。在升降桅杆上升到预定高度 后,所有活塞都停止移动。在最上级内活塞17与其最上级活动缸体10上升至极限位置时,最上级活 动缸体10上的挡环9与次上级活动缸体10上的节套21接触,使最上级内活塞 17与其最上级活动缸体10无法再向上移动,以保证最上级活动缸体10在次上 级活动缸体10内具有一定的长度,依次类推,使每个活动缸体10都在相邻的 下一级缸体内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确保整个升降杆具有足够的刚性。在增加了抱闸装置后,平时抱闸装置处于锁紧状态,当桅杆需要上升或下降时,用扳手松开丝杆8,使抱闸装置与桅杆之间出现间隙,通过多级气动桅杆 的充放气使其上升或下降,到达指定位置后停止充放气,用扳手锁紧丝杆8,这 样就完成多级气动桅杆的锁定。抱闸装置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上升过程从最上节开始,先松开抱闸装置,然后打开进气阀开始充气, 当该节上升到指定高度时,关闭进气阀停止充气锁紧抱闸装置,松开下一级抱 闸装置,……,其它各节依此类推。下降过程先打开进气阀给桅杆充气,当 气压为1.5倍标准大气压时,关闭进气阀,从最下第二节开始,松开抱闸装置, 打开放气阀,当此节完全降下时,关闭放气阀,锁紧抱闸装置,松开下一级抱 闸装置,……,其它各节依此类推。权利要求1.气动升降桅杆,在底座上固定连接外缸体,外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活塞,活塞上固定连接活动缸体,活动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内活塞,活动缸体至少有两个,对应的内活塞至少有1个,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气动升降桅杆,在底座上固定连接外缸体,外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活塞,活塞上固定连接活动缸体,活动缸体内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内活塞,活动缸体至少有两个,对应的内活塞至少有1个,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节套,在底座上设置进气口,在除最上级内活塞外的其它内活塞上及活塞上设置通气孔,在每个缸体的上端设置排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节套顶部连接有抱闸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勇刘海涛杨仁火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华鹰移动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