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114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包括:阵列式排布且两端皆为触点的端子,端子设有分别与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通过基部相连,其中第二接触部的触点数量大于第一接触部的触点数量。端子至少一端具有多触点可实现与对接端的更好导通;且端子第一接触部触点数量少于第二接触部,则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可小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实现端子的小型化。(*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触点阵列封装端子的电连接器。背景4支术现有处理器通过多种方式与印刷电路板的电路连接,其中包括触点阵列(land grid array, LGA)的方式。传统的LGA连接方式为电连接器中设置端子,端子与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电性相连的部分为片状,通过端子滑动接触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的触点实现处理器与印刷电路板的电性连接。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端子的两端为片状,且两端分别仅有一个触点,端子两端分别接触处理器与印刷电路板,进而实现处理器与印刷电路板的导通。在部分使用环境中,印刷电路板已在先使用一段时间,其触点部分会被氧化或者遭到污染,因而单触点it式不能确保导电端子与印刷电^各板的稳定连接。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P艮公司的中国第2678174号专利中揭示了端子两端设置两个触点以实现端子与印刷电路板稳定连接的结构。该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的宽度相同,两端皆设有两个触点。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印刷电路板或处理器可能仅有一件被使用一段时间,其表面已氧化或被污染;另一件仍为新产品,触点表面仍为光洁表面,则导电端子不需要设置双触点来加强电性连接。另外,现有电连接器的端子密集程度愈来愈高,端子间距进一步缩小,需缩小端子的体积以适应端子的密集化趋势。前述中国第2678174号专利中采用的两端皆设有至少两个触点的方式使得端子两端的宽度较大,占用了较大的空间,与端子密集化小型化的趋势相背。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具有多触点且更小型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具有多触点且更小型端子的电连接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包括阵列式排布且两端皆为触点的端子,端子设有分别与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接触的第 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第 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通过基部相连,其中第二接触部的触点数量大于第一接触部的触点数量。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功效端子至少一端具有多触点可实现与对接端的更好导通;且端子第一接触部触点数量少于第二接触部,则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可小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实现端子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 一角度立体一见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及图2所示,电连接器100为触点阵列式(land grid array, LGA)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2及收容于绝缘本体2的端子1。为筒化说明,本附图中仅以其中 一个端子为例说明。端子l两端分别与印刷电路板(未图标)及处理器(未图示)的触点通过触点的方式相连接,端子1包括基部12及设于基部上下两端的第一、第二接触部ll、13。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ll包括一个具有弧面的触点,第二接触部13包括两个具有弧面的触点131,第二接触部13最外两侧边的宽度大于第一接触部11及基部12的宽度。端子1的基部12设有收容于绝缘本体2以固持端子1的安装部14。本实施例中,端子1的安装部14为基部12分别向两侧水平延伸后再分别向上下方向延伸形成,安装部14与端子1的基部12共同形成大致成横向的"王"字形。安装部14仅为与绝缘本体2配合固定端子1,其它实施例中,安装部14亦可采取其它形状,如"一"字形。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的触点氧化,处理器的触点仍为光洁表面并通过电连接器100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第一接触部ll与处理器相接触,第二接触部13与印刷电路板相接触。在其它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及处理器的新旧程度可能相反,则上述配合关系亦可互换。即具有双触点的第二接触部与旧的处理器触点连接,具有单触点的第 一接触部与新的印刷电路板触点电性连接。前述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为单触点,第二接触部为双触点。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皆可为多触点,惟第一接触部的触点数量少于第二接触部,例如第一接触部为双触点,第二接触部为三触点。当端子两端均为多触点时,第一接触部宽度也小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前述第一、第二接触部分别为双触点及三触点仅为说明举例,本创作的触点并不局限于该数量。绝缘本体2设有收容端子1的收容槽21及通孔24 ,收容槽21—端为封闭端22,另一端开口为开口端23。当端子1向绝缘本体2安装时,将第一接触部ll插向绝缘本体2的通孔24,因为第一接触部1 l及基部12的宽度小于第二接触部13的宽度,且第二接触部13不需通过通孔24,所以通孔24的宽度可设计为较小的宽度以适应端子1密集化的趋势,即通孔24的宽度设计仅需考虑装配时第一接触部ll的安全通过。本实施例中,参图3,通孔24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其它实施例亦可采用如下设计,通孔的宽度小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大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安装部14的宽度D3大于封闭端22的宽度D1,端子1插向绝缘本体2时,安装部14从开口端23插入;端子l安装至预定位置后,安装部14一端与封闭端22相接触。安装部14的宽度D3与开口端23的宽度D2相近,且安装部14可与收容槽21产生干涉配合,通过干涉配合实现端子l在绝缘本体2的固持。端子1安装至绝缘本体2后,第一接触部11靠近封闭端22,第二接触部13靠近开口端23,且第一接触部1 l及第二接触部13分别位于绝缘本体2通孔24的两端之外。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包括阵列式排布且两端皆为触点的端子,端子设有分别与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通过基部相连,其特征在于第二接触部的触点数量大于第一接触部的触点数量。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大于第一4妻触部的宽度。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部包括一个触点,第二接触部包括两个触点。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本体,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槽及通孔。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收容槽设有一端封闭的封闭端 及一端开口的开口端,封闭端对应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开口端对应端子的第二接触部。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通孔的宽度小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大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7.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通孔两端之外。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设有从基部两侧向外延伸的收容于收容槽的安装部。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安装部的宽度大于封闭端的宽度。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包括阵列式排布且两端皆为触点的端子,端子设有分别与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通过基部相连,其中第二接触部的触点数量大于第一接触部的触点数量。端子至少一端具有多触点可实现与对接端的更好导通;且端子第一接触部触点数量少于第二接触部,则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可小于第二接触部的宽度,实现端子的小型化。文档编号H01R12/55GK201355663SQ20082016005公开日2009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包括:阵列式排布且两端皆为触点的端子,端子设有分别与处理器及印刷电路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通过基部相连,其特征在于:第二接触部的触点数量大于第一接触部的触点数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毅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