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32818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包括限定中空内部的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在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沿着中心轴线延伸。后马达模块布置在变速器壳体中并操作性地连接到该变速器壳体。内部模块布置在变速器壳体中并操作性地连接到该变速器壳体。主轴沿着中心轴线布置,使得后部模块和内部模块的每一个径向地环绕主轴。前马达布置在变速器壳体中并径向地环绕主轴。内部模块轴向布置在后马达模块与前马达之间。输入模块连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前马达轴向布置在内部模块与输入模块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和组装模块化变速器的方法。
技术介绍
变速器组件可包括组装在变速器壳体内的一个或多个马达、行星齿轮装置和离合 器组件等。马达可进一步包括转子和定子。这些变速器组件典型地逐个组装。这意味着马 达的转子和定子、行星齿轮装置、离合器组件以及变速器组件的所有其它部件单独地插入 到变速器壳体中。该完全组装好的变速器组件然后可进行测试,以确保包括每个马达的变 速器组件适当地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包括限定中空内部的变速器壳体,该中空内部在前端部和后端 部之间沿着中心轴线延伸。后马达模块布置在变速器壳体中且操作性地连接到变速器壳 体。内部模块布置在变速器壳体中且操作性地连接到变速器壳体。主轴沿着中心轴线布置 使得后部模块和内部模块的每一个径向环绕该主轴。前定子组件布置在变速器壳体中且径 向地环绕主轴。内部模块轴向地布置在后马达模块与前定子组件之间。输入模块连接到变 速器壳体的前端部。前定子组件轴向地布置在内部模块与输入模块之间。 —种组装模块化变速器的方法包括提供变速器壳体,该变速器壳体具有至少5种 螺栓模式,从而使得变速器能模块化组装。后面螺栓模式用后盖包围变速器组件的后部模 块。最靠后的内螺栓分布圆用来将后马达模块附连到变速器壳体上。中间的内螺栓分布圆 用来将内部模块附连到变速器壳体上。最靠近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的最靠前的内螺栓分布 圆用于将前定子组件模块附连到变速器壳体上。前面的螺栓分布圆用来将输入模块附连到 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上。 模块化组装通过以下步骤开始将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滑动到后马达模块上并将 后马达模块用螺栓附连到变速器壳体上,螺栓由变速器壳体的后端部插入。采用与变速器 壳体的浇铸和机加工特征两者将Cl离合器组件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后端部中。也采用变 速器壳体和后马达模块的特征将C2离合器组件接着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后端部中。P3行 星齿轮装置接着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后端部并附连到Cl和C2离合器组件。然后将后盖用 螺栓模式来螺栓连接到变速器壳体的后端部中且变速器被翻转以便前端部暴露于组装操 作员。连接毂和P2太阳轮轴单独地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使得后马达模块布置在连 接毂与每个Cl和C2离合器组件之间。T8止推轴承被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并绕P2 太阳轮轴布置在T8位置,使得T8止推轴承布置成邻近连接毂。内部模块插入到变速器壳 体的前端部中。内部模块包括C3离合器组件、C4离合器组件、P2行星齿轮组件和其它辅助 部件,例如止推轴承、连接毂和固定环。主轴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中,使得主轴延伸 通过后部模块、内部模块、P2太阳轮轴、连接毂和T8止推轴承中的每一个。前转子毂插入 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中。前马达定子组件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中。前马达转子组件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中,使得前马达定子组件径向地环绕前马达转子组件。PI行 星齿轮装置被插入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中,使得Pl行星齿轮装置径向地接合前转子毂。 输入模块被附连到变速器壳体的前端部。 通过组装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则减少需要组装到变速器壳体内或其上的单独部件数量。这可减少组装模块化变速器组件所花的时间量。此外,通过将变速器组装在单独模块内,则可防止金属碎屑和其它类污物进入组装好的模块化变速器。同样,通过使得变速器组件模块化,那么在组装到变速器壳体内或其上之前模块化部件可进行适当功能性测试。这防止了如果一个模块不能适当地工作则组装好的模块化变速器必须进行拆卸。 当结合附图时,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模式的后述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它特征和优势将显而易见。附图说明 现参考附图,附图是示例性实施例且其中同样的元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模块化变速器组件的局部截面图,其中模块化变速器组件具有后马达模 块、后部模块、内部模块和输入模块; 图2是图1中模块化变速器的后马达模块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 图3是图1中模块化变速器的内部模块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禾口 图4是图1中模块化变速器的输入模块的示意性局部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附图,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示出了用于连接到车辆(未 示出)的发动机(未示出)的模块化变速器组件10。模块化变速器组件10包括限定中空 内部14的变速器壳体12,中空内部14在前端部16与后端部18之间沿着中心轴线C延伸。 变速器壳体12的前端部16大致对应于从发动机(未示出)进入模块化变速器组件10的 输入。变速器壳体12的后端部18对应于从模块化变速器组件10至车辆的驱动轮(未示 出)的输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后马达模块20布置在变速器壳体12中且操作性地连接到变 速器壳体12。内部模块22布置在变速器壳体12中且可操作地连接到变速器壳体12,如图 l和图3所示。主轴24沿着中心轴线C布置,用于绕中心轴线C旋转。后马达模块20和内 部模块22均径向地环绕主轴24。前马达定子组件26布置在变速器壳体12中。前马达定 子组件26径向地环绕主轴24。内部模块22沿着中心轴线C轴向地布置在后马达模块20 与前马达定子组件26之间。输入模块28连接到变速器壳体12的前端部16,如图1和图4 所示。前马达定子组件26沿着中心轴线C轴向地布置在内部模块22与输入模块28之间。 参考图1和图2,后马达模块20在第一端部30和第二端部32之间延伸。后马达 模块20包括后马达36。后马达36可为电动马达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何其它马达。 后马达36可包括多个永磁体38。后马达36可包括后定子40。后马达36也可包括用于相 对后定子40绕中心轴线C旋转的后转子42。后定子40可径向地环绕后转子42。后马达 模块20也可包括径向地环绕后马达36的后定子壳体44。更具体地,后定子壳体44径向 地环绕后定子40,使得后定子40操作性地连接到后定子壳体44。轴承支承件46绕中心轴6线C径向地环绕主轴24。轴承支承件46可由后马达36径向地环绕。更具体地,轴承支承件46由后转子42径向地环绕。后定子壳体44和轴承支承件46沿着中心轴线C轴向延伸且至少部分地围绕后马达36的端部48延伸,从而靠近后马达模块20的第二端部32。后定子壳体44和轴承支承件46经过后马达36的端部48会聚在一起且在它们之间限定接合部50。接合部50可通过焊接、紧固等形成。因此,通过将后定子壳体44和轴承支承件46结合,后定子壳体44和轴承支承件46提供整体式结构以容纳并支承其中的后马达36的所有部件。轴承支承件46的连接使得后马达模块20保持在变速器壳体12中。连接点52限定在轴承支承件46中位于后马达模块20的第二端部32处。连接点52用来将后马达模块20作为单个单元经由至少一个紧固件55A连接到变速器壳体12的安装凸缘54上。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在连接点52处使用紧固件55A,也可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其它连接件。此外,连接点52可用来将后马达模块20在组装到变速器壳体12之前安装到试验台(未示出)上,以验证布置在后马达模块20中的后马达36适当地操作。 再次参考图1和2, P2太阳轮轴56沿着中心轴线C布置且径向环绕主轴24的至少一部分。P2太阳轮轴56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化变速器组件,所述组件包括:变速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限定在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中空内部;布置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中的后马达模块,其中所述后马达模块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变速器壳体;布置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中的内部模块,其中所述内部模块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变速器壳体;沿着中心轴线布置的主轴,使得所述后部模块和所述内部模块的每一个径向地环绕所述主轴;前马达定子组件,所述前马达定子组件布置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中且径向地环绕所述主轴;其中所述内部模块轴向布置在所述后马达模块与所述前马达定子组件之间;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连接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所述前端部;其中所述前马达定子组件轴向布置在所述内部模块与所述输入模块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W肯普夫KD肖赫FR波斯基DS伯彻特FW罗亚兹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