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减振,具体涉及一种座椅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1、在交通车辆行进中遇到减速带和凹坑等会使座椅受到冲击力,进而给乘客带来冲击感和不适。因此,为了给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体验需要考虑到座椅减振。然而,在现有座椅减振产品中大多只能够提供最大减振阻尼力和最小减振阻尼力,很难做到减振阻尼力大小连续变化可控的水平。故该类座椅减振产品还无法给乘客提供舒适的乘车体验。
2、此外,还有部分座椅减振产品结构复杂,在使用安装时还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和安装耗时的问题。
3、综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座椅减振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减振阻尼力大小连续变化不可控的问题和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2、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包括座椅本体和设置在座椅本体底部的减振机构与减振调控组件;
3、所述减振机构包括上安装部件、下安装部件和直线型磁流变阻尼器;所述上安装部件设置在座椅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1)和设置在座椅本体(1)底部的减振机构(2)与减振调控组件(3);
2.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1)和设置在座椅本体(1)底部的减振机构(2)与减振调控组件(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型磁流变阻尼器(2.3)包括缸筒(2.3.1)、气囊(2.3.2)、导向器(2.3.3)、电芯组件(2.3.4)、连接杆(2.3.5)、上连接件(2.3.6)和下连接件(2.3.7);所述气囊(2.3.2)和所述导向器(2.3.3)分别设置在所述缸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1)和设置在座椅本体(1)底部的减振机构(2)与减振调控组件(3);
2.一种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1)和设置在座椅本体(1)底部的减振机构(2)与减振调控组件(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型磁流变阻尼器(2.3)包括缸筒(2.3.1)、气囊(2.3.2)、导向器(2.3.3)、电芯组件(2.3.4)、连接杆(2.3.5)、上连接件(2.3.6)和下连接件(2.3.7);所述气囊(2.3.2)和所述导向器(2.3.3)分别设置在所述缸筒(2.3.1)的两端,且与所述缸筒(2.3.1)密封连接;在所述缸筒(2.3.1)内填充磁流变液;所述电芯组件(2.3.4)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缸筒(2.3.1)内;所述连接杆(2.3.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件(2.3.4)上,而另一端贯穿所述导向器(2.3.3),且通过所述上连接件(2.3.6)与所述上安装部件(2.1)连接;所述下连接件(2.3.7)设置在所述缸筒(2.3.1)与所述气囊(2.3.2)连接的一端上,且与所述下安装部件(2.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2.3.4)包括电芯(2.3.4.1)、端盖(2.3.4.2)和励磁线圈;所述电芯(2.3.4.1)可滑动设置在所述缸筒(2.3.1)内,且与所述缸筒(2.3.1)之间设置用于磁流变液流通的间隙;所述电芯(2.3.4.1)的一端与所述端盖(2.3.4.2)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2.3.5)连接;在所述电芯(2.3.4.1)的外周设置用于安装所述励磁线圈的环向凹槽;所述励磁线圈与导线连接;所述导线贯穿所述连接杆(2.3.5)与所述控制器(3.1)连接;在所述控制器(3.1)内设置与所述导线连接的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机构(2)还包括弹性支撑件(2.4),所述弹性支撑件(2.4)的一端与所述上安装部件(2.1)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下安装部件(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减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机构(2)还包括叉臂支撑件(2.5),所述叉臂支撑件(2.5)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恺,熊啸林,蒋志强,鲁娆,葛现伟,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博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