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024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30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减少胎体层的层数以减轻轮胎重量的同时,能够高度兼顾高速耐久性、高速驾驶稳定性和耐冲击破裂性的充气轮胎。在具有(1)层胎体层(4)、且胎面部(1)由冠部胎面层(11)和基部胎面层(12)构成的充气轮胎中,基部胎面层(11)由20℃下的硬度为60~65、100℃下10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为2.0MPa~4.0MPa、100℃下的拉伸强度与100℃下的断裂伸长率的乘积为2000以上的橡胶组合物构成,胎体层(4)由在带束层的内周侧处1.5cN/dtex负载时的伸长率为5.5%~8.5%、断裂伸长率为20%~30%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并且将每1根胎体帘线的公量纤度D与疏密程度Ec的乘积A=D×Ec设定为1.8×10<supgt;5</supgt;dtex/50mm~3.0×10<supgt;5</supgt;dtex/5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为了轻量化而将胎体层的层数减少为1层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1、为了轮胎的轻量化,以往的作法是在使用2层胎体层的类型的轮胎中,减少胎体层的层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减少胎体层的层数,则存在无法确保与以往的2层结构的胎体层相同程度的性能的问题。例如,由于胎体层减少,轮胎横向的刚性(横向弹性常数)不足,有可能无法获得高速驾驶稳定性。另外,由于胎体层减少,耐冲击破裂性也有可能降低。作为其对策,考虑通过在1层结构的胎体层中增大胎体帘线的纤度(粗纤度化)来确保与以往的2层结构的胎体层相同程度的性能。但是,胎体帘线的粗纤度化有可能导致发热性变差,从而存在难以确保高速耐久性的问题。因此,在将胎体层减少为1层以实现轮胎重量的减轻时,寻求一种用以高度兼顾高速耐久性、高速驾驶稳定性和耐冲击破裂性的对策。

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耐冲击破裂性”是指对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受到大的冲击而使胎体遭到破坏的损伤(冲击破裂)的耐久性。该耐冲击破裂性例如是以破坏性能试验(测定将规定尺寸的柱塞按压在胎面中央部并使轮胎破坏时的破坏能的试验)为指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并且具有架设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1层胎体层、配置于所述胎面部上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的多层带束层、以及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的带束增强层,所述胎面部由配置于所述带束增强层的外周侧的基部胎面层,和配置于所述基部胎面层的外周侧并构成所述胎面部的踏面的冠部胎面层这两层构成,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基部胎面层的基部胎面橡胶组合物在20℃下的硬度为60~65,100℃下10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M100)为2.0MPa~4.0MPa,10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并且具有架设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1层胎体层、配置于所述胎面部上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的多层带束层、以及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的带束增强层,所述胎面部由配置于所述带束增强层的外周侧的基部胎面层,和配置于所述基部胎面层的外周侧并构成所述胎面部的踏面的冠部胎面层这两层构成,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基部胎面层的基部胎面橡胶组合物在20℃下的硬度为60~65,100℃下10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m100)为2.0mpa~4.0mpa,100℃下的拉伸强度tb〔单位:mpa〕与100℃下的断裂伸长率eb〔单位:%〕的乘积(tb×eb)为2000以上,构成所述胎体层的胎体帘线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茶谷隆充尾崎诚人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