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采用爪形辐条的非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5695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7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爪形辐条的非充气轮胎,其中辐条为爪形结构,包括内圈座、外圈座以及连接于内圈座与外圈座之间的多个辐条壁;其中沿车轮宽度方向排布有两根横向辐条壁,沿车轮弧度方向排布有两根纵向辐条壁。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爪形辐条的非充气轮胎,其沿着轮轴方向与沿车轮前进方向的形状和尺寸相似,具有合适的侧向和纵向等效剪切模量;并且通过调节辐条壁的厚度和宽度,容易实现与充气轮胎相匹配的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轮胎,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爪形辐条的非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1、轮胎作为车辆的重要组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充气轮胎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约翰·邓洛普专利技术并应用于自行车。随着汽车的发展,充气轮胎也逐渐普及并不断改进。充气轮胎内部包含加强材料的橡胶体,通常由胎面、帘布层、胎体层、内衬层、胎侧和胎圈等组成。高压空气和胎体是主要支撑体,而胎面与路面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的摩擦力可以操控汽车加速、减速和变向。

2、充气轮胎的优点在于其良好的减震性能和地面附着力,使得车辆行驶具备良好的舒适性和机动性。然而,充气轮胎也存在许多缺点,最主要的是容易受到尖锐物体的刺穿而导致爆胎,不仅会造成行车安全隐患,还会增加车辆维护成本。此外,由于充气轮胎是橡胶-帘线混合物,二者紧密连接,会导致回收困难,并且废旧轮胎存在火灾风险。

3、鉴于充气轮胎所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点,非充气轮胎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现代意义上的非充气轮胎采用了与传统充气轮胎完全不同的结构,其通常使用弹性辐条取代压缩气体,因此不会爆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非充气轮胎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辐条(200)为爪形结构,包括内圈座(210)、外圈座(230)以及连接于内圈座(210)与外圈座(230)之间的多个辐条壁;其中沿车轮宽度方向排布有两根横向辐条壁(221),沿车轮弧度方向排布有两根纵向辐条壁(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根横向辐条壁(221)和两根纵向辐条壁(222),各自之间镜像对称,且对称轴沿车轮径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辐条壁(221)和纵向辐条壁(222)均为弧形结构,且凸起方向朝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辐条(200)为爪形结构,包括内圈座(210)、外圈座(230)以及连接于内圈座(210)与外圈座(230)之间的多个辐条壁;其中沿车轮宽度方向排布有两根横向辐条壁(221),沿车轮弧度方向排布有两根纵向辐条壁(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根横向辐条壁(221)和两根纵向辐条壁(222),各自之间镜像对称,且对称轴沿车轮径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辐条壁(221)和纵向辐条壁(222)均为弧形结构,且凸起方向朝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辐条壁相互之间,一端汇聚在内圈座(210)上,另一端发散开并分别连接于外圈座(230)上;所述内圈座(210)相对靠近车轮内侧,外圈座(230)相对靠近车轮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座(210)和外圈座(230)均为十字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州孙立宁苏巴什·拉赫贾拉明·塞达加蒂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