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转向方法、车载终端以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09289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7:0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转向方法、车载终端以及车辆,其中,紧急转向系统包括传感部件、固定部件、第一紧急拉杆和第二紧急拉杆;固定部件上设有与传感部件电连接的第一气动组件和第二气动组件;第一紧急拉杆和第二紧急拉杆分别可滑动设置在固定部件的两端,用于与车辆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传动;第一紧急拉杆和固定部件装配的位置处形成第一气室,第一气动组件用于朝向第一气室充气以推动第一紧急拉杆朝向车辆的右侧滑动;第二紧急拉杆和固定部件装配的位置处形成第二气室,第二气动组件用于朝向第二气室充气以推动第二紧急拉杆朝向车辆的左侧滑动。通过气体推动车轮转向,灵敏度高,便于迅速避开被撞物,减小碰撞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转向系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转向方法、车载终端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汽车保有量持续地增加,各类交通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案例也不断增长。在所有汽车碰撞事故中,小重叠面积碰撞的情况多发,小重叠面积碰撞下乘员舱受到的冲击力大,乘员损伤风险高,但是碰撞过程中车辆结构的参与度小,因此小重叠面积碰撞成为碰撞保护困难的工况。针对汽车碰撞事故中小重叠面积碰撞这种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传统的增加车身强度,硬抗碰撞冲击的方式无疑会增加车辆生产成本,影响车辆性能,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增加横向支架以推动车辆侧滑,或者增加导向支架改变轮胎角度,以达到避障效果。

2、但是,现有的紧急转向系统一般作为车辆的辅助支撑结构,在正常行驶时支撑车身;碰撞发生时直接断开辅助支撑结构,以便于车轮迅速转向。增加支撑结构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占用了车辆前端碰撞吸能区域,影响车头吸能效果,带来与其他碰撞工况不兼容的问题。而且,碰撞发生时仅仅是断开支撑结构,后续无法准确控制车轮的转动速度和角度,紧急转向的灵敏度不足。...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部件包括至少三个加速度传感器,以及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电连接的气囊控制器,至少三个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所述气囊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气动组件、所述第二气动组件均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组件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一高压管,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杆套上;所述第一高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部件包括至少三个加速度传感器,以及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电连接的气囊控制器,至少三个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所述气囊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气动组件、所述第二气动组件均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组件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一高压管,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杆套上;所述第一高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对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室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动组件包括第二气体发生器和第二高压管,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设置于所述杆套上;所述第二高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对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气室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内环上套设有第一封闭件;所述第一封闭外环上套设有第二封闭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闭内环上套设有第三封闭件;所述第二封闭外环上套设有第四封闭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套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凸台,若干个所述第一安装凸台沿所述杆体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安装凸台用于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坤罗泽立崔泰松张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