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以及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747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以及轮胎,该变刚度轮辐,包括轮辐主体和鼻部结合体,所述轮辐主体和鼻部结合体嵌套设置,在所述轮辐主体的内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鼻部结合体的与所述轮辐主体的内侧面相对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鼻部结合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轮辐主体嵌套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变刚度轮辐,其通过将轮辐设计为轮辐主体和鼻部结合体两部分,而鼻部结合体和轮辐主体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实现鼻部结合体的可拆卸更换,以组成不同刚度的轮辐,实现轮辐刚度可变,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的支撑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以及轮胎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车辆速度的提高,行驶环境的扩展以及人们对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传统充气轮胎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如需要维持合适的内部空气压力、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制造工艺复杂、易爆胎,且爆胎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致命事故;因此,非充气轮胎应运而生。

2、非充气轮胎为结构承载轮胎,其结构一般包括轮毂、轮辐和外胎面带;除了对与地面接触的外胎面带有刚度和强度的要求之外,轮辐的设计是影响非充气轮胎性能的最关键部分之一,连接外胎面带和轮毂的轮辐一方面需要将载荷传递给外胎面带和轮毂,同时自身也需要承载一部分载荷,另一方面还需要和充气轮胎的内部气压类似,为轮胎提供支撑、减震、抗冲击之用。

3、目前在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轮辐种类繁多,但是目前国内外非充气轮胎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轮胎结构确定之后,轮辐的刚度也随之确定,无法像充气轮胎那样通过改变气压进而改变刚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非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辐主体(1)和鼻部结合体(2),所述轮辐主体(1)和鼻部结合体(2)嵌套设置,在所述轮辐主体(1)的内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部(10),在所述鼻部结合体(2)的与所述轮辐主体(1)的内侧面相对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21),所述鼻部结合体(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1)与所述轮辐主体(1)嵌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主体(1)呈V形状,所述鼻部结合体(2)呈可与所述轮辐主体(1)匹配嵌套设置的V形状,所述第一连接部(10)设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辐主体(1)和鼻部结合体(2),所述轮辐主体(1)和鼻部结合体(2)嵌套设置,在所述轮辐主体(1)的内侧面设有第一连接部(10),在所述鼻部结合体(2)的与所述轮辐主体(1)的内侧面相对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21),所述鼻部结合体(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1)与所述轮辐主体(1)嵌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主体(1)呈v形状,所述鼻部结合体(2)呈可与所述轮辐主体(1)匹配嵌套设置的v形状,所述第一连接部(10)设于所述轮辐主体(1)的内侧面上并位于所述轮辐主体(1)的中心轴上,所述第二连接部(21)设于所述鼻部结合体(2)的外侧面上并位于所述鼻部结合体(2)的中心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0)为卡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为与所述卡接槽相匹配的卡接凸起;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10)为卡接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为与所述卡接凸起相匹配的卡接槽;所述轮辐主体(1)和鼻部结合体(2)之间通过所述的第一连接部(10)和第二连接部(21)插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变刚度轮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的横截面呈方形状、梯形状或者弧形状;所述卡接凸起的形状与所述卡接槽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非充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牛王星赵晓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