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667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指一种适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并可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的背光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发光单元、一设置于发光单元的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的第一框体、一设置于发光单元的相对第一框体的另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的第二框体以及一光散乱片。其中,前述的第二显示窗的显示面积大于第一显示窗的显示面积,且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框面。前述的光散乱片则设置于第一框面上,且光散乱片的凹凸表面邻近于导光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并可 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所造成的暗影现象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双面显示的应用逐渐增加,如掀盖式手机或穿墙式的双面显示 器所应用的双面显示模块等。以往,由于技术的限制,业界所使用的双面显 示模块均直接将两个显示模块背对背结合在 一起,以分别显示不同的讯息。 但是,这种直接将两个显示模块结合而形成的双面显示模块不仅厚度可观, 且造成不少材料浪费,如重复设置两个背光模块。因此,有人提出直接使用一种可以双面提供光源的背光模块,以缩减双 面显示模块的厚度及重量。此种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结构便如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 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B则为沿着图1A中AA,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11、 一发光单元12、 一第一框体13、 一第二框体14以及一胶带层 15。其中,发光单元12为一发光二极管灯条(LEDlightbar)并设置导光板11 的侧边111。此外,第一框体13设置于导光板11的下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 显示窗131,第二框体14则设置于导光板11的上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 窗14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13具有一第一框面132,而胶带层15便设置 于第一框面132上。此外,胶带层15依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可由黑色胶带 或白色月交带构成。除此之外,如图1A所示,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更包 括一设置于胶带层15与导光板1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161以及一设置于胶带 层15与第一扩散膜16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171。其中,第一增亮膜171设置 于第一扩散膜161的全部表面。同样地,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 模块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14与导光板1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16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框体14与第二扩散膜162之间的第二增亮膜172。因此,当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主显示窗(即第二显 示窗141)进^f于显示时,那些原本将照射至副显示窗(即第一显示窗131)的周 围部分(即第一框面132)的光线便会照射至设置于第一框面132上的胶带层 15上。如此,这些光线只有一小部分会被胶带层15反射而到达导光板11, 且胶带层15仅可将其所反射的光线有限地散乱。如前所述,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胶带层15可由黑 色胶带或白色胶带构成,但这两种胶带均不各自的缺点,如下所述。若胶带 层15由黑色胶带构成时,虽然可使得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 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稍微减低,但由于从黑色胶带构成的胶带层15反 射回导光板11的光线量大幅减少,造成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大幅降低。另 一方面,若胶带层15由白色胶带构成时,虽然可使得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 维持一定的程度,但却会造成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 造成的暗影现象更加地明显。也就是说,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 模块并无法通过前述的胶带层同时达到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 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以及提升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的双重目的。 因此,业界需要一种可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显示时于主显示窗 所造成的暗影现象,且能提升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的背光模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减轻副显示窗在主显示窗进行 显示时于主显示窗所造成的暗影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提升主显示窗的显示亮度。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 一发光单元; 一第一框体, 设置在此发光单元的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且此第一框体具有一第 一框面; 一第二框体,设置在此发光单元的相对此第一框体的另一侧并包围 形成一第二显示窗;以及一光散乱片,此光散乱片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 面及一凹凸表面;其中,此第二显示窗的显示面积大于此第一显示窗的显示 面积,且此光散乱片设置在此第一框体的第一框面,此光散乱片的凹凸表面 并邻近于此发光单元。附图说明图1A是现有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沿着图1A中AA,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2B是沿着图2A中BB,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3A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3B是沿着图3A中CC,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4A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4B是沿着图4A中DD,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5A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5B是沿着图5A中EE,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6是一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6电子装置11、 411、 511导光板12、 21、 31、 41、 51发光单元13、 22、 32、 42、 52第一框体14、 23、 33、 43、 53第二框体 15胶带层24、 34、 44、 54光散乱片 61双面显示才莫块 62电源供应才莫块111、413、513侧边131、221、321、421、521第一显示窗132、222、322、422、522第一框面141、231、331、431、531第二显示窗161、251、351、451、551第一扩散膜162、252、352、452、552第二扩散膜171、261、361、461、561第一增亮膜172、262、362、462、562第二增亮膜241、 341、 441、 541平滑表面242、 342、 442、 542凹凸表面 263、 363、 463、 563第三增亮膜 2611、 3611、 4611、 5611棱镜面 343凸起物344平板 412、 512光源 611背光模块 612主显示面纟反 613副显示面々反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A及图2B,其中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 示意图,图2B为沿着图2A中BB,连线所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是应用于一双面显示模块(图 中未示)并包括 一发光单元21、 一第一框体22、 一第二框体23以及一光 散乱片24。其中,发光单元21为一有机电激发光单元(OLED ),其例如为 一白光有机电激发光单元。此外,第一框体22设置于发光单元21的下侧并 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221,第二框体23则设置于发光单元21的上侧并包 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231。另一方面,第一框体22具有一第一框面222,而 光散乱片24便设置于第一框面222上。其中,光散乱片24的两侧分别具有 一平滑表面241及一凹凸表面242,凹凸表面242并邻近于发光单元21。如图2A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第二显示窗231的显示面积 大于第一显示窗221的显示面积,所以第二显示窗231 ;故称为「主显示窗」, 第一显示窗221则被称为「副显示窗J。除此之外,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更可包括一设 置于光散乱片24与发光单元21之间的第一扩散膜251以及一设置于光散乱 片24与第一扩散膜251之间的第一增亮膜261。同样地,本实施例的背光模 块更可包括一设置于第二框体23与发光单元21之间的第二扩散膜252以及 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发光单元; 第一框体,设置于该发光单元的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且该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框面; 第二框体,设置于该发光单元的相对该第一框体的另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其中该第二显示窗的显示面积大 于该第一显示窗的显示面积;以及 光散乱片,设置于该第一框体的第一框面,该光散乱片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及一凹凸表面;且 该光散乱片的凹凸表面朝向该发光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发光单元;第一框体,设置于该发光单元的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且该第一框体具有一第一框面;第二框体,设置于该发光单元的相对该第一框体的另一侧并包围形成一第二显示窗,其中该第二显示窗的显示面积大于该第一显示窗的显示面积;以及光散乱片,设置于该第一框体的第一框面,该光散乱片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平滑表面及一凹凸表面;且该光散乱片的凹凸表面朝向该发光单元。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发光单元为一有机电激发光 单元。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发光单元还包括一导光板, 以及位于该导光板侧边的一光源,其中该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灯条或一冷阴 极灯管。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一扩散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铭成张义煇黄礼锹
申请(专利权)人: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