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芈振伟专利>正文

直下式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0435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包含:一第一反射层,其上是设有复数个开孔;一第二反射层;以及一可视光发光部,是设于该第一反射层与该第二反射层之间;其中,通过调整该发光部、该第一反射层与该第二反射层的相对位置,可使得直接射出该等透光区的光强度与经由该等反射层反射出的光强度相等。从而减少散射膜的使用,降低其光损失,从而可以使光源工作于较低的功率,节约能量,也减少了发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减少使用扩散 膜或甚至不需使用扩散膜的直下式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直下式背光模块,顾名思义,是指其灯管置于扩散板下方,其中灯管可使用直型、u型或w型灯管。由于作为电视应用时必须有较高的亮度,因此使用的灯管数量较多,因而会有温度较高的问题。图1即为使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由上而下依序为液晶10、增亮膜12、扩散膜14、灯管16,以及反光层18,而当液晶显 示器采用类似图1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时,因灯管发光而形成条状特别明亮的区 域,对于需要提供平均亮面的背光膜而言是不能应用的,所以业界都使用多片 扩散膜来将条状的灯管光源以非常多的折射反射吸收方式将光线的亮度予以平 均分散到其他区域,以达到整个背光面板亮度均勾的效果。但是扩散膜的使用 对光度的损失很大,为了达成亮度均匀一般都使用二片以上的扩散膜,以液晶 电视为例, 一片扩散膜平均约损失均23%二片平均约损失近40%,因此使得使 用的灯管数需倍增,而灯管数倍增后又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其中包括有成本 提高、耗电量增加占全显示器的90%、以及散热不佳等。另外,如图2所示,当背光模块中的灯管过长时,亦会有着灯管两端20光 线较强,而灯管中央22光线较弱的问题。缘此,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是研究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是可解决上述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可使用较少的扩散膜 或不使用亦可达成亮度均匀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包含一第一反射层,其上是设有复数个开孔; 一第二反射层;以及一可视光发光部,是设于该第一 反射层与该第二反射层之间;其中,该发光部、该第一反射层与该第二反射层 的相对位置,满足使得直接射出该等透光区的光强度与经由该等反射层反射出 的光强度相等。另外一般常会遭遇的问题为灯管本身会挡住部分反射光使得背光模块的光 线亮度损失,所以第一反射层亦可为类似鸟翼般具有特殊弧度而其上设有复数 个开孔以使得反射的光线不会再射到灯管的荧光层,因为荧光层对于可视光的 阻挡很大。拿一根未点灯的焚光灯着任何光源看,就可看到光源穿透率是很差, 表现出荧光层挡光的效果是很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方面通过第一反射层对光线的部分发射 使得整体射出光线比现有技术中光源直接射出的更为均匀,近而可以减少扩散 膜的使用,减小由扩散膜导致的光强损失;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反射层的特定 形状,使其在进行光线反射时,能有效避免反射光通过发光源,避免作为光源 的荧光层吸收光线。这样,可以使光源工作于较低的功率,节约能量,也减少 了发热。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特征和优点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2为现有可视光发光部中央与两侧光线不均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图3A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其是绘示多种实施态样; 图3B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其是绘示另一实施态样; 图3C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图3D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图,其是显示另一实施例;图4A为抛物线的原理说明图4B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4C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图,其是显示另一实施例; 图5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图6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其是显示另一实施例;图7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其是显示另一实施例; 图8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图,其是显示另一实施例;以及 图9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图,其是显示另一实施例。 附图标记说明4-直下式背光模块;lO-液晶;12-增亮膜;14-扩散膜;16-灯管;18-反光层; 20-灯管两端;22-灯管中央;30-发光部;32-外壳;34-第一反射层;36-第二反 射层;40-可视光发光部;41-第一反射层;42-直径延长线;43-反光罩;44-开孔; 300-灯管;302-荧光层;340-透光区;410L-最短切线;412L-连线;F-焦点;L-准线;R-直径;S-抛物线;U-使用者;a-交角。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随附的图式来描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目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与功 效,而以下图式所列举的实施例仅为辅助说明,本案的技术手段并不限于所列 举图式。请参见图3,该图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其是绘示发光部与部 分反射层的构造。其中直下式背光模块包含涂布于复数个外壳32上的一第一反 射层34,该第一反射层34上是设有复数个透光区340;该发光部30则为一般 的白光光源,例如白光冷阴极管(CCFL),或可为整排的发光二极管而其前后 位置可调整或是发光二极管与灯管的混用,又或是于灯管300内部涂布荧光层 302并利用施加电压来激发萸光层302发光。图3A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其是绘示多种实施态样。该直下 式背光模块包含涂布于若干外壳32上的第一反射层34、第二反射层36,以及 若干发光部30,该第一反射层34上设有复数个透光区340;该第一反射层34 与第二反射层36可为例如镀银的金属,亦可以用涂布有银反射面的玻璃或塑胶 片制成;该发光部30则如前所述可为一般的白光光源,例如白光冷阴极管 (CCFL),或可为整排的发光二极管而其前后位置可调整或是发光二极管与灯管 的混用,又或是于灯管300内部涂布荧光层302并利用施加电压来激发荧光层 302发光。如此,通过调整该发光部30、该第一反射层34与该第二反射层36 的相对位置,可达到使得直接射出该等透光区340的光强度与经由该等反射层 34、 36反射出的光强度相等,此等结构可以单组组合或连结为整片式。当然, 该第一反射层与第二反射层并非仅限于弧状。请参见图3B,该图是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于图3B中,液晶背光亮度均匀改善装置是呈直方形, 一第一反射 层34是涂布于透明的玻璃(或透明的塑胶)或金属外壳32上、接着为若干发 光部30,在发光部30的下为一第二反射层36;该第一反射层34上是设有复数 个透光区340;与图3A不同的是,图3B中的第一反射层34与第二反射层36 是呈平面状。图3C及图3D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立体图,外壳32上的第一反射层 34的透光区340是为孔洞或线槽状,孑U同(或线槽)340区域在对应发光部30释 放较强光线的两端具有较小的孔洞(或线槽)总透光面积,而在对应发光部30释 放较弱光线的中心部位则设有较大的孔洞(或线槽)总透光面积,藉此可将各发光 部30所释放出来的光线均勻射出,以解决各发光部30放光不均匀的问题。此外,于某些背光模块中,反光罩的设计会采用抛物线设计而将可视光发 光部置于焦点处。请参见图4A,该图是为抛物线的原理说明。于抛物线S中,其上任一点至 焦点F的距离与至准线L的距离相等,亦即A点至焦点F的距离a等于A点至 准线L的距离a、 B点至焦点F的距离b等于B点至准线L的距离b、 C点至焦 点F的距离c等于C点至准线L的距离c、 D点至焦点F的距离d等于D点至 准线L的距离d,以此类推。再请参见图4B,该图为本专利技术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于图4B中, 直下式背光模块4包括一可视光发光部40以及一第一反射层41,该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反射层,其上是设有复数个开孔; 一第二反射层;以及 一可视光发光部,是设于该第一反射层与该第二反射层之间; 其中,该发光部、该第一反射层与该第二反射层的相对位置,满足使得 直接射出该等透光区的光强度与经由该等反射层反射出的光强度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芈振伟
申请(专利权)人:芈振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