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悬架,特别是涉及一种调节装置、多连杆悬架、车辆及多连杆悬架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1、汽车在加速或制动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会产生轴荷转移,伴随前后悬架的变形,车身会绕纵倾中心旋转,产生俯仰运动,即常见的点头和抬头现象。低速制动过程中,除了有车身点头现象外,往往还会伴随前后窜动现象,尤其是纯电车型,严重影响着乘坐舒适性。考虑车辆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希望车身运动平稳,即减小车身俯仰运动和前后窜动。车身俯仰运动跟整车重量、质心和悬架息息相关,对于悬架而已,纵倾中心设计尤为重要,前后悬架的纵倾中心设计决定着整车纵向中心。
2、五连杆悬架由于设计自由大,结构简单,杆件集成在后副车架上,集成度高,广泛应用于中高端车型上。由于五连杆悬架可以增加电池包空间,近些年来在中高端纯电动车上也应用广泛。以往五连杆设计更偏向于抗点头和纵向位移变化,而纯电动车由于电池布置在车底,质心低重量大,低速制动工况下俯仰运动和前后窜动明显,容易引起用户对乘坐舒适性的抱怨。
3、另外,对于俯仰运动,后期调校可以进行相应优化,一般是增加减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连接在副车架与多连杆悬架的纵摆臂之间,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螺栓、调节螺母、调节垫片及第一调节支架,所述第一调节支架固定在副车架上并位于所述纵摆臂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孔呈圆弧状,所述第一弧形孔的半径为所述纵摆臂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支架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齿条相对的第一止挡壁,所述第一止挡壁的朝向所述第一弧形齿条的侧面为第一止挡面,所述齿圈与所述第一止挡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连接在副车架与多连杆悬架的纵摆臂之间,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螺栓、调节螺母、调节垫片及第一调节支架,所述第一调节支架固定在副车架上并位于所述纵摆臂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孔呈圆弧状,所述第一弧形孔的半径为所述纵摆臂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支架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齿条相对的第一止挡壁,所述第一止挡壁的朝向所述第一弧形齿条的侧面为第一止挡面,所述齿圈与所述第一止挡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面、第一弧形孔及第一弧形齿条的延伸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垫片的内孔壁向中心凸出形成限位块,所述调节螺栓的杆部外周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接在所述限位槽中,以限制所述调节垫片与调节螺栓的相对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设置有两个,所述限位槽设置有两条,两个所述限位块在所述调节垫片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布置,每一所述限位块插接在对应的所述限位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用于将所述第一调节支架固定在所述副车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头部朝向所述调节螺母的一侧固定或一体形成有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支架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弧形齿条相对的第二止挡壁,所述第二止挡壁的朝向所述第二弧形齿条的侧面为第二止挡面,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二止挡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面、第二弧形孔及第二弧形齿条的延伸方向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用于将所述第二调节支架固定在所述副车架上。
12.一种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纵摆臂及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
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坚雄,胡浩炬,张红业,林尤滨,郑作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