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移组件、载具及编织网管转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72239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移组件、载具及编织网管转移方法,其中转移组件包括第一芯棒和第二芯棒,第一芯棒为编织网管编织成型的支撑芯轴,第二芯棒用于承载内衬管,第一芯棒的第一端面与第二芯棒的第二端面能无缝连接,以使编织网管能从第一芯棒转移至第二芯棒,并套设在内衬管上;如此,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转移组件在制备编织鞘管的过程中,第一芯棒的第一端面与第二芯棒的第二端面无缝连接,可使两个芯棒形成可靠的轴向连接,进而为编织网管的转移提供连续的支撑,进而避免编织网管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编织丝变形或者内径缩小,提高编织鞘管制备过程中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转移组件、载具及编织网管转移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医用鞘管,特别是介入术用于脉管通路的长而细的鞘管,大多是由多层结构制成,以获得在推送性能、跟踪性能、弯曲性能、抗折性能等综合性能。鞘管的一种典型制备方法包括:将第一聚合物材质的内衬管套设在金属热熔衬棒上,再在其外周套设由金属编织丝编织形成的编织网管,然后,再将第二聚合物材质的外套管套设于编织网管上,最后经热熔聚合物将各层结合,形成完整独立的鞘管管体。

2、其中,编织网管一般经独立的金属丝编织程序成形于一个支撑芯轴上,支撑芯轴被选择具有所需编织网管的直径和长度。在鞘管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负载在支撑芯轴上的编织网管移出,并套在内衬管的外周。

3、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得期望的性能,对于制备前述具有编织网管层的医用鞘管,会要求编织网管具有较高的编织密度或者特定的编织花纹,这显著提高了编织网管由支撑芯轴向内衬管的转移困难。

4、一方面,编织密度高的编织网管因其与支撑芯轴的高摩擦力以及编织丝的高柔性可能导致编织网管难以从支撑芯轴上顺利移出,特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制备包括内衬管和编织网管的编织鞘管,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和所述第二芯棒同轴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编织网管能从所述第一芯棒通过同轴移动转移至所述第二芯棒,并套设在所述内衬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和所述第二芯棒均为金属材质,且具有光滑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和所述第二芯棒均具有远大于各自直径的长度,其中,各自的长度均为不小于20厘米,各自的直径均为不大于5厘米。

<p>5.根据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制备包括内衬管和编织网管的编织鞘管,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和所述第二芯棒同轴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编织网管能从所述第一芯棒通过同轴移动转移至所述第二芯棒,并套设在所述内衬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和所述第二芯棒均为金属材质,且具有光滑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和所述第二芯棒均具有远大于各自直径的长度,其中,各自的长度均为不小于20厘米,各自的直径均为不大于5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芯棒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棒的第一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芯棒的第二端面设置有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移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鹏余遵雄兰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奕顿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