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制造技术_技高网

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082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微生物领域,公开了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微生物菌组合物,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其能显著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使用简单,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容易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


技术介绍

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产业。因此,提高大豆生产单产和提升产能对保障大豆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2、大豆产业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大豆易受产毒黄曲霉菌侵染产生剧毒、强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污染,不仅降低质量、损失产量,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以黄曲霉毒素b1为例,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被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i类致癌物,引发全球人类肝癌占比高达28.2%。现有大豆黄曲霉毒素阻控方法主要是在收储、运输、加工环节,靠调温调湿,能耗高、防控难,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3、二是大豆等豆科作物,虽有与土壤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习性,但自然状态下根瘤数量少,固氮时间短(通常认为播种后作物生长第一月不会结瘤固氮,鼓荚或饱果期时不再有新生根瘤,且已有根瘤开始逐渐衰败)、效率低。根瘤菌生物固氮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形成了经典公认的aon理论体系——植物自调控结瘤数量和生长量,并维持总能量守恒,如果要过多的结瘤,那么必然以牺牲植物生长量为代价,现有做法主要是通过筛选和施用适合相应产地环境的优良根瘤菌,在应用上具地域局限性,长期受到aon理论束缚,结瘤固氮效率提升有限,较好的提高约30%左右,难以实现结瘤固氮效率翻番式提升的同时生长量也显著增加(打破aon理论体系)。如何提高大豆等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效率同样是国际热点前沿难题。

4、针对上述难题,专利技术人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成功研制出arc微生物菌剂,实现了黄曲霉毒素源头绿色阻控的同时诱导促进大豆高效结瘤固氮和极显著增产,具备这样功能的微生物菌剂被称为arc微生物菌剂或arc菌剂,arc全称aspergillus flavus/aflatoxins and rhizobia coupling,即对阻控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和促进结瘤固氮起耦合作用。该类菌剂应用简便、成本低、效益高,具有两固(固氮固碳)、三增(增产增效增安全)、五减(减毒减损减肥减本减碳)的显著特点和巨大应用潜力,已经经过了全国多点大豆等豆科作物主产区大田生产试验示范与验证。对推动我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和绿色低碳高效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有大量盐碱地待开发利用,盐碱地特别是中度至重度盐碱地大豆单产一直难以提升。对此,专利技术人团队利用arc微生物菌剂进一步研究发现,arc微生物菌剂的应用还可以显著提高盐碱地大豆单产水平,从而为盐碱地大豆生产提高单产和提升产能提供了新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其能显著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使用简单,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容易推广应用。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控毒固氮耦合增产arc微生物菌剂,其为微生物菌组合物,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1~4中的全部基因序列。

4、按上述方案,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对黄曲霉菌和/或其毒素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地,黄曲霉菌抑菌率可达到60%以上,黄曲霉毒素抑制率达到80%以上。对黄曲霉菌和/或毒素的抑制可使用现有技术其他常规检测方法检测,也可通过对黄曲霉产毒菌标识性分子的抑制分析进行黄曲霉菌和/或其毒素的抑制分析检测。具体地,可通过对黄曲霉产毒菌标识性分子的抑制分析进行arc微生物菌剂对黄曲霉菌和/或其毒素的抑制分析检测。

5、按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arc微生物菌剂对黄曲霉pab-01蛋白质的表达量有显著抑制,pab-0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抑制率大于90%,优选大于95%,反映出本专利技术的arc微生物菌剂优异的控菌减毒作用。黄曲霉pab-01蛋白质表达量的抑制率测定方法可参考如下文献的方法,protein bio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of microbialtoxin contamination:using aspergillus flavus as an example,foodfrontiers.2023,4,2013-2023,doi:10.1002/fft2.295。

6、按上述方案,优选地,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三种或以上微生物菌的组合。

7、按上述方案,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对黄曲霉菌/其毒素具有抑制作用。

8、按上述方案,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对青霉菌、黄曲霉以外曲霉菌、镰刀菌、齐整小核菌、青枯假单胞杆菌、疫霉、核盘菌、腐霉菌、丝核菌等土传植物病原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病原菌(致病因子)/毒素具有抑制作用。

9、按上述方案,所述arc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豆科作物如花生、大豆早结瘤、延长结瘤固氮时间。

10、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在变异程度较小,比如不超过10%的碱基变异,优选不超过5%的碱基变异,更优选不超过1%的碱基变异,即同一性90%以上,优选95%以上,更优选99%以上,并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的情况下,这些称为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的功能等价物,含有这些序列等同于含有dna序列1~4的相应序列。微生物菌组合物含有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或其功能等价物,并具有控毒固氮耦合作用,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的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的情况下,均为本专利技术的arc微生物菌剂。

11、上述dna序列1~4是经过与genbank基因组大数据比对后获得的特异性序列,其与本专利微生物菌剂的作用功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相关性,含有上述dna序列1-4的全部基因序列时,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为本专利技术的arc微生物菌剂。这些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在差异程度较小,比如不超过10%的碱基变异,并能保持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的情况下,含有它们等同于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基因序列。

12、按上述方案,优选地,上述arc微生物菌剂可以是但不限于如下4株微生物的组合物: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815的侧孢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231598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817的胶质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no:m 20231595的路德维希肠杆菌。

13、侧孢芽孢杆菌h-cb4802,保藏日期为2023年9月27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231815,分类命名为: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strain h-cb4802,保藏单位名称为中国典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微生物菌组合物,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

2.一种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ARC微生物菌剂施用至大豆作物,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微生物菌组合物,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RC微生物菌剂的施用量为每亩累计800亿至1000亿活菌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用的方式为撒施、喷施、滴灌施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组合,施用阶段在大豆播种时和/或大豆出苗后至开花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为:将ARC微生物菌剂与大豆播种底肥混匀,通过人工、播种机、无人机、滴灌管道方式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组合均匀施入田间,菌剂施用量每亩累计800亿至1000亿活菌数,播种后有条件田块可以采取滴灌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中,SEQ IDNo.1-4所示的DNA序列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在变异程度较小,不超过10%的碱基变异并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的情况下,构成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的功能等价物,微生物菌组合物含有SEQ ID NO.1~4所示的全部基因序列或其功能等价物,并具有控毒固氮耦合作用,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的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构成ARC微生物菌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如下4株微生物的组合物: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815的侧孢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231598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817的胶质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31595的路德维希肠杆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中任意一种菌株在微生物菌剂中的活菌数比例大于等于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对黄曲霉菌和/或其毒素有抑制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对青霉菌、黄曲霉以外曲霉菌、镰刀菌、齐整小核菌、青枯假单胞杆菌、疫霉、核盘菌、腐霉菌、丝核菌土传植物病原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病原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arc微生物菌剂用于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用途,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微生物菌组合物,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

2.一种提高盐碱地大豆产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arc微生物菌剂施用至大豆作物,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为微生物菌组合物,具有控毒固氮耦合效应,具有调控提高豆科作物根际根瘤菌丰度、增加豆科作物结瘤数量的作用,含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dna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rc微生物菌剂的施用量为每亩累计800亿至1000亿活菌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用的方式为撒施、喷施、滴灌施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组合,施用阶段在大豆播种时和/或大豆出苗后至开花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为:将arc微生物菌剂与大豆播种底肥混匀,通过人工、播种机、无人机、滴灌管道方式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组合均匀施入田间,菌剂施用量每亩累计800亿至1000亿活菌数,播种后有条件田块可以采取滴灌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rc微生物菌剂中,seq idno.1-4所示的dna序列基因在不同菌株中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培武张奇唐晓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