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部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983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3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后部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后部车身结构为一体成型件,后部车身结构包括:纵梁,纵梁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至少一个横梁,横梁左右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相连;轮罩,轮罩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轮罩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地板,地板连接在两个纵梁之间,地板与横梁相连;其中,后部车身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至少两个区域的厚度不同。根据本技术的后部车身结构,可以使后部车身结构在生产加工时更方便容易,整体精度更高,生产成本更低,使后部车身结构的整体结构性能更好,重量更轻,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车辆的轻量化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后部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1、传统车辆结构中,车身的后部结构多采用多个冲压钣金零件通过焊接、螺接、胶接等多种连接方式连接组装而成,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连接层级深,使后部车身结构重量较重,生产组装麻烦费时,且组装后的后部车身结构尺寸累积公差大、总成精度低,品控困难,由于多种连接工艺并存,车辆生产制造时需要较大的产线投入,共线生产挑战大,使得生产效率低且生产成本高;后部车身结构中的横梁与纵梁通过焊接、螺接、胶接等方式连接而成,每根横梁与纵梁连接无法做到每个方向都实现连接,接头性能无法进一步提升,车身后部框架大部分设计成横平竖直的框架结构,不符合整车行驶中车身实际受力情况,使后部车身结构的整体结构性能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后部车身结构,所述后部车身结构可以简化生产工艺,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品控难度,有效降低整体结构重量,提升接头性能以及整体的结构性能。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车身结构为一体成型件,所述后部车身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从后往前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区域的厚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区域包括由后往前依次排布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为4mm-6mm,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为3mm-4.5mm,所述第三区域的厚度为2.5mm-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与所述纵梁相连且向上延伸,在从所述纵梁向上朝向所述轮罩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车身结构为一体成型件,所述后部车身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从后往前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区域的厚度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区域包括由后往前依次排布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为4mm-6mm,所述第二区域的厚度为3mm-4.5mm,所述第三区域的厚度为2.5mm-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与所述纵梁相连且向上延伸,在从所述纵梁向上朝向所述轮罩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区域的厚度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纵梁向上朝向所述轮罩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区域包括由下往上依次排布的第四区域、第五区域和第六区域,在从前往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五区域的上侧边沿沿向上凸起的弧线延伸,其中,所述第四区域的厚度为3mm-4.5mm,所述第五区域的厚度为3mm-4mm,所述第六区域的厚度为2.5mm-3.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横梁包括由前往后依次排布的后排座椅前横梁、后排座椅后横梁、后地板上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车身结构的下侧表面设有多个凸筋,所述凸筋由后往前延伸,或者,所述凸筋在从后往前的方向上朝向左侧或右侧倾斜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锋孙东洋杨万庆张春雨罗培锋陈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