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61563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19
本技术属于煤矿生产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包括:设于转载机出口处的第一喷雾降尘装置;设于破碎机上方的第二喷雾降尘装置;设于转载机机尾上方的第三喷雾降尘装置;设于前置输送机上风向处的第四喷雾降尘装置;设于后置输送机上风向处的第五喷雾降尘装置;各喷雾降尘装置均由喷雾箱和设置于所述喷雾箱一侧的若干专用喷嘴构成;控制模块,各喷雾降尘装置的喷雾箱均通过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储气罐和水箱。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直接对尘源进行喷雾抑尘处理,使用可靠、维护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煤矿生产,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


技术介绍

1、矿井粉尘是我国最大的职业危害之一,在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的作业场所工作,工人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往往患有尘肺病。目前粉尘治理大都集中于采掘工作面,对于煤矿生产的其他环节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煤的转载和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不容轻视。

2、转载点由于其气流运动规律的复杂性,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波动比较大,至今也没有寻找到较好的除尘措施能彻底解决转载点粉尘污染问题。转载点粉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破碎机在破碎过程中未考虑如何减少过碎煤粉组分的再次产生,从而增加了煤炭中过碎煤粉组分的比例;转载过程无法完全封闭,漏尘、喷尘点较多,密封罩设计不合理,不能发挥作用,致使大量粉尘飞扬;转载时煤炭由最高点下落至最低点,由于煤流落差大,溜槽设计不尽合理,以及对粉尘的性质、产生的强度、粒度特征估计不足,以及后期生产中管理不利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大量高分散度的粉尘;粉尘的二次飞扬比较严重,转载设备封堵不严,孔洞、缝隙大小不等,位置隐蔽不易发现,当煤尘堆积到一定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专用喷嘴(8)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5μm;所述第二喷雾降尘装置和所述第三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专用喷嘴(8)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10μm;所述第四喷雾降尘装置和所述第五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专用喷嘴(8)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降尘装置和所述第二喷雾降尘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喷雾箱(7)连通的若干万向喷雾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专用喷嘴(8)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5μm;所述第二喷雾降尘装置和所述第三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专用喷嘴(8)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10μm;所述第四喷雾降尘装置和所述第五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专用喷嘴(8)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降尘装置和所述第二喷雾降尘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喷雾箱(7)连通的若干万向喷雾器(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转载破碎点生产性尘源的抑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万向喷雾器(9)的喷雾粒度小于等于5μm;所述第二喷雾降尘装置的各所述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永江折瀚东赵振保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