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立体图像对的立体图像显示处理方法,让使用者不佩戴立体眼镜,裸眼就能在立体显示器上看到指定视点下的立体图像。
技术介绍
人看物体之所以是三维的,是因为人有两个眼睛,并且两眼有一定的间距,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产生两幅有细微差别的图象,经人脑处理后合成为一幅三维图象。立体成像技术是利用人眼立体成像原理,人眼看物体时是从不同角度看到两个稍有差别的图像,大脑将这两个具有视差的图像合成后形成立体视觉。现有的立体成像方法主要有1、偏振镜法,2、滤色镜法,3、视差立体法,4、体视镜法。偏振镜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原理就是利用光的不同偏振角度,让两个镜片透过不同的光,将两幅有细微差别的图象分别投射到人眼中,给人以三维立体感。但是,此种佩戴立体眼镜的观赏方式常常让观赏者有不舒适感,特别是佩戴眼镜的观众,观赏立体影像较为困难。滤色镜法仅限于黑白立体图像。视差立体法,不需要戴立体眼镜,可以直接看到立体图像,但只适合彩色印刷,不适合在电子计算机上使用。体视镜法,需要通过两套相同的光学系统观察立体图像,一般应用于显微镜上。因此需要一种不必佩戴立体眼镜就能观察立体影像的方式,以满足上述观众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采用,让观赏者不需要佩戴立体眼镜,裸眼即可观赏到高效率,高保真的立体图像画面。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通过立体摄像机对准同一对象以不同的角度所拍摄的两幅图像,即立体图像对; 步骤二对所述采集到的立体图像对进行矫正和重采样,通过对所述立体图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立体图像对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首先通过立体摄像机对准同一对象以不同的角度所拍摄的两幅图像,即立体图像对;步骤二:对所述采集到的立体图像对进行矫正和重采样,通过对所述立体图像对进行极线校正,获得满足纯平移关系的两幅新图像;步骤三:对所述经过重采样的立体图像对进行密集匹配,建立点与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步骤四:由所述经过重采样的立体图像对插补出给定视点下的新图像;步骤五,对所述新图像进行反矫正,获得新视点下的体式图像;最后,将该图像在自由立体显示器上显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立体图像对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首先通过立体摄像机对准同一对象以不同的角度所拍摄的两幅图像,即立体图像对;步骤二对所述采集到的立体图像对进行矫正和重采样,通过对所述立体图像对进行极线校正,获得满足纯平移关系的两幅新图像;步骤三对所述经过重采样的立体图像对进行密集匹配,建立点与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步骤四由所述经过重采样的立体图像对插补出给定视点下的新图像;步骤五,对所述新图像进行反矫正,获得新视点下的体式图像;最后,将该图像在自由立体显示器上显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图像对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步骤二中进行矫正和重采样的过程如下1>首先将图像坐标原点移到图像的中心设图像中心坐标为x0,其齐次坐标表示为(u,v,1)T,可构造变换图像I2的对极点e2经此变换后为e′2=Te2;2>接着构造旋转矩阵R,使对极点e′2被旋转到x轴上的点(f,0,1)T。令e′2=(e′2x,e′2y,1)T,则R可选择为对极点e′2经此变换后为最后,构造变换矩阵G,映射对极点e″2到无穷远点,G可选择为且将对极点e″2变换到无穷远点e″′2=Ge″2=(f,0,0)T。通过以上步骤,合成变换H2=GRT把原图像的对极点e2变换到无穷远点(f,0,0)T。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图像对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步骤二中所述立体图像对的密集匹配步骤如下设原图像为I1,I2,需要对两幅图像进行重采样,分别施加两个射影变换H1,H2作用于I1,I2。令I1,I2是具有基本矩阵F=[e′]xM的两幅图像(e′是F的左零矢量,M=[e′]xF+e′vT,其中v为任意三维列矢量),其中H1=(1+H2e2aT)H2M;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求得变换H1,分别用H1,H2矫正I1,I2,使得重采样后的图像对应的对极线平行于x轴,而对应点的y坐标相等;利用上述的射影变换H1和H2矫正两幅原图像,并分别进行重采样就可获得两幅新图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立体图像对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步骤四对所述经过矫正和重采样的立体图像对进行密集匹配步骤如下1>对第一幅图像扫描线上的点进行一阶差分滤波,检测出角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华夏,沈威,武维生,张涛,董戴,李园,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