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8186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逆变器包括由四个支路构成的主电路和由四个支路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前级DC/DC变换器以SPWM方式工作,为后级提供正弦半波电流,后级DC/AC变换器以工频切换,整机变换效率高;控制策略在Boost和Buck模式采用统一的补偿电路,Boost开关管的占空比在Buck开关管占空比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固定量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变换器中任意时刻仅一只开关管高频工作,变换器效率高;前级DC/DC变换器工作模式实现平滑切换;变换器无需电解电容,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Boost与Buck级4关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属 并网逆变器和进网电流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应用于光伏和风力等新能源发电的并网逆变器,其输入侧电压变化范围 比较大,为了实现并网,并网逆变器需要实现升降压功能以应付宽的电压变 化范围。传统的两级式并网逆变器一般由前级DC/DC变换器和后级DC/AC 逆变器构成,前级DC/DC变换器一般采用Boost变换器来提升输入电压, 当输入电压较高时Boost变换器停止工作由后级DC/AC变换器来实现降压, 不利于后级DC/AC变换器的优化设计。前级DC/DC变换器可以采用Buck-Boost或Boost-Buck级联型变换器, 为后级逆变器提供最优的工作条件。前级DC/DC变换器可以PWM方式工 作,为后级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或电流,这样需要后级DC/AC变换器高频 工作,不利于整机效率的提高;前级DC/DC变换器也可以SPWM方式工作, 为后级提供正弦半波电压或电流,这样后级DC/AC变换器只需工频切换工 作即可完成正弦电流注入电网,可以降^f氐整^L的开关损^^。为了进一步降低Buck-Boost或Boost-Buck级联型并网逆变器的开关损 耗, 一般根据输入电压和电网电压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前级DC/DC变换器工 作于Buck或Boost模式,可以使得变换器中任意时刻仅一只开关管高频工 作,有利于变换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当前级DC/DC变换器随着电池电压和电网电压的变化切换于Buck和 Boost工作模式时为了实现平滑切换需要引入切换过渡模态,此过程中一般 釆用使能两只高频开关工作的方式;另外,由于Buck和Boost模式变换器 小信号模型有较大差异, 一般需要采用两套独立的补偿电路来分别控制。这 样使得前级DC/DC变换器的切换过程需要复杂的控制逻辑和补偿电路来完 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Boost与Buck级联的 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四个 支路构成的主电路和由四个支路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其中主电路结构如第一支路即Boost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储能电感、第一功率开关管和第一 功率二才及管,其中第一储能电感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一 功率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储能电感的另一端接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第 一功率开关管的源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第二支路由中间电容构成,中 间电容的正极接第一功率二极管的阴极,中间电容的负极接第一功率开关管 的源极;第三支路即Buck基本单元包括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二极管 和第二储能电感,其中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阴极 和第二储能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漏极接中间电容的正极,第 二功率二极管的阳极接中间电容的负极;第四支路包括四个功率开关管即第 三功率开关管至第六功率开关管,其中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阳极分别与第五功 率开关管的阳极和第二储能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阴极分别 接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阳极和电网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的阳极和电网的另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 开关管的阴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阳极; 开关控制电路结构如下第五支路由误差放大器串接调节器构成;第六支路由三角波发生器构 成;第七支路由第一比较器构成,第一比较器的正输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 第一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 二功率开关管的栅极;第八支路由减法器和第二比较器构成,减法器的正输 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 第二比4交器的输出端接第 一储能电感的栅极。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四个支路构成 的主电路和由四个支路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其中主电路结构如下第二支路由第一中间电容和第二中间电容构成,其中第一中间电容的正 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第一中间电容的负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第 三支路即Buck基本单元包括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二功率二极管,其中第二 功率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漏极接 第一中间电容的正极,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一中间电容的负极;第一 支路即Boost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储能电感、第一功率开关管和第一功率二极 管,其中第一储能电感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一功率二极 管的阳极连接,第一储能电感的另一端接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源极,第一功率 开关管的源极分别接第二中间电容的负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的阳极,第一功 率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中间电容的正极;第四支路包括四个功率开关管即第 三功率开关管至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二储能电感,其中第三功率开关管的阳 极分别与第五功率开关管的阳极和第二中间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三功率开关 管的阴极分别接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阳极和第二储能电感的一端,第二储能电 感的另一端接电网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的5阳极和电网的另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的阴极 和第二中间电容的负极;开关控制电路结构如下第五支路由误差放大器串接调节器构成;第六支路由三角波发生器构 成;第七支路由第一比较器构成,第一比较器的正输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 第 一 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第 一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 二功率开关管的栅极;第八支路由减法器和第二比较器构成,减法器的正输 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 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一储能电感的栅极。所述的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流过第二储能电感的电流/L2与第二储能电感的基准电流/*L2经过误差放大 器得到电流误差量4,将电流-〖吴差量/e经过调节器得到调节电压,将调节电 压与三角波发生器输出电压经过第一比较器得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开关信 号,将调节电压与固定电压量K经过减法器得到电压差,将电压差与三角波 发生器输出电压经过第二比较器得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开关信号;当输入电压高于电网电压时,关断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高 频工作;当输入电压低于电网电压时,第一功率开关管高频工作,保持第二 功率开关管直通。本专利技术前级DC/DC变换器以SPWM方式工作,为后级提供正弦半波电 流,后级DC/AC变换器以工频切换,整机变换效率高;控制策略在Boost 和Buck模式采用统一的补偿电路,Boost开关管的占空比在Buck开关管占 空比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固定量构成,可以实现平滑切换。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电路Boost级联Buck模式(a)和Buck级联Boost 才莫式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开关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Buck模式(a)和Boost模式工作电路(b);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Buck模式和Boost模式调制波(a), Boost模式调制波 的线性拟合曲线(b);附图5(a) (d)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于满载条件下进网电流波形,(a)输入电压 550V; (b)输入电压350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四个支路构成的主电路和由四个支路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其中主电路结构如下: 第一支路(1)即Boost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储能电感(L↓[1])、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 一功率二极管(D↓[1]),其中第一储能电感(L↓[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储能电感(L↓[1])的另一端接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第二支路(2)由中间电容(C)构成,中间电容(C)的正极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中间电容(C)的负极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支路(3)即Buck基本单元包括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功率二极管(D↓[2])和第二储能电感(L↓[2]),其中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接中间电容(C)的正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接中间电容(C)的负极;第四支路(4)包括四个功率开关管即第三功率开关管(S↓[3])至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其中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阳极分别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阳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阴极分别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阳极和电网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阳极和电网的另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阴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 开关控制电路结构如下: 第五支路(5)由误差放大器串接调节器构成;第六支路(6)由三角波发生器构成;第七支路(7)由第一比较器构成,第一比较器的正输入端接 调节器的输出端,第一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栅极;第八支路(8)由减法器和第二比较器构成,减法器的正输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一储能电感(L↓[1])的栅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四个支路构成的主电路和由四个支路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其中主电路结构如下第一支路(1)即Boost基本单元包括第一储能电感(L1)、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其中第一储能电感(L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储能电感(L1)的另一端接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负极;第二支路(2)由中间电容(C)构成,中间电容(C)的正极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阴极,中间电容(C)的负极接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三支路(3)即Buck基本单元包括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功率二极管(D2)和第二储能电感(L2),其中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接中间电容(C)的正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接中间电容(C)的负极;第四支路(4)包括四个功率开关管即第三功率开关管(S3)至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其中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阳极分别与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阳极和第二储能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阴极分别接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阳极和电网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阳极和电网的另一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阴极分别接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阴极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开关控制电路结构如下第五支路(5)由误差放大器串接调节器构成;第六支路(6)由三角波发生器构成;第七支路(7)由第一比较器构成,第一比较器的正输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第一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栅极;第八支路(8)由减法器和第二比较器构成,减法器的正输入端接调节器的输出端,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接三角波发生器的输出端,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接第一储能电感(L1)的栅极。2、 一种Boost与Buck级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四个 支路构成的主电路和由四个支路构成的开关控制电路,其中主电路结构如 下第二支路(2)由第 一 中间电容(G)和第二中间电容(C》构成,其中第 一 中 间电容(C》的正极接太阳能电池板的正极,第一中间电容(C》的负极接太阳 能电池板的负极;第三支路(3)即Buck基本单元包括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其中第二功率开关管(S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少军许津铭肖华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