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1574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光学部件,散射由灯产生的光。光学部件包括第一散射部件和第二散射部件,该第一散射部件和第二散射部件的透光度根据区域而互补地改变。因此,能够容易地设计能供应均匀亮度的光到LCD的整个显示区域的光学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组件。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均匀供给光 的背光组件。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CD)是平板显示装置,其包括LCD面板和向LCD面板 供应光的背光组件。根据灯的位置,背光组件被分为直接照明型背光组件和 边缘照明型背光组件。直接照明型背光组件主要应用于大尺寸LCD,诸如电 视;边缘照明型背光组件主要应用于小尺寸LCD,诸如移动装置或笔记本电脑。一般,背光组件包括灯、反射板和散射板。灯产生光,反射板将远离液 晶面板传播的光朝向液晶面板反射回,从而提高光效率。此外,散射板设置 在灯和LCD面板之间以散射光。近来,为了减小LCD的厚度,散射板和灯之间的距离已经变短。然而, 如果散射板和灯之间的距离过短,散射板不能有效地散射由灯产生的光。如 果没有有效的散射,则当光透过散射板供应到LCD面板时会发生光的亮度 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能够供应均匀亮度的光到整个光接收 区域的背光组件。在本专利技术示范性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包括多个灯,产生光且彼此间隔 开;和光学部件,接收来自灯的光以散射光。光学部件包括第一散射部件和 第二散射部件。在对应于灯的位置的第一区域中第二散射部件的透光度低于第一散射 部件的透光度,在对应于两个相邻灯之间的间隙的第二区域中第二散射部件 的透光度高于第一散射部件的透光度。在本专利技术 一个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包括第 一散射部件和第二散射部件。该第 一散射部件包括第 一基底和第 一光量调节部件,该第 一光量调节部件包括透反材料。这些第 一光量调节部件设置在第 一基底上从而通过调节与第一基底重叠的区域尺寸来调节从第一基底出射的光量。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散射部件包括第二基底和第二光量调节部件,该包括透反材料的第二光量调节部件,该第二光量调节部件设置在第二基底上从而通过调节与第二基底重叠的区域尺寸来调节从第二基底出射的光量。在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 实施例中,第 一散射部件包括具有平板形的第 一基底,该第 一基底包括树脂和形成在树脂中的散射珠;第二散射部件包括同样具有平板形的第二基底,该第二基底包括树脂和形成在树脂中的散射珠。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光量调节部件和第二光量调节部件的中心分别定义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表面上,并在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表面的平面上形成对角方矩阵。在本专利技术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包括多个灯,产生光并彼此间隔开;第一散射部件,散射由灯产生的光;和第二散射部件,散射透过第一散射部件的光。第 一散射部件包括第 一基底和第 一突起,该第 一突起以透镜形状从第一基底突出从而散射透过第 一基底的光。第二散射部件包括第二基底和光量调节部件,该光量调节部件包括透反材料且设置在第二基底上从而通过调节与第二基底重叠的区域尺寸来调节从第二基底出射的光量。在本专利技术又一示范性实施例中,背光组件包括多个灯,产生光并彼此间隔开;第一散射部件,散射由灯产生的光;和第二散射部件,散射透过第一散射部件的光。第 一散射部件包括第 一基底和第 一突起,该第 一 突起以透镜形状从第一基底突出从而散射透过第一基底的光。第二散射部件包括第二基底和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以透镜形状从第二基底突出从而散射已经被第 一突起散射的光。第二突起的表面曲率小于第一突起的表面曲率。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参考后文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优点将变得易于明白,附图中图1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的分解透视图2A为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散射板的平面图2B为示出图2A所示的第一散射板的第一区域的放大图2C为示出图2A所示的第一散射板的第二区域的放大图3为示出图1所示的第二散射^1的平面图4为示出图1所示的LCD的光学部件、灯和反射^^反的截面图5A至5D为示出根据光学部件的结构的灯位置和亮度之间的关系的图6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LCD的光学部件的截面图; 图7A和7B为分别示出图6所示的第 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放大截面图; 图8为示出才艮据本专利技术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LCD的光学部件的截面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示范性实施例的LCD的光学部件的截面和图10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示范性实施例的LCD的光学部件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以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加详细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本发 明的范围不限于该实施例且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即将在以下描述的实施例 只用于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公开更完整并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完整地理解 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为了清晰,没有按比例绘制层和区域的尺寸。此外,附 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图1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1, LCD 500包括供应光的背光组件200;提供容納腔的底壳 (bottom chassis )160;与底壳160耦接的顶壳(top chassis ) 380;以及LCD 面板430,通过接收来自背光组件200的光来显示图像。在上述LCD 500中,LCD面板430设置在背光组件200上方以通过接 收来自背光组件200的光而显示图像。LCD面板430包括滤色器基板410、 薄膜晶体管基板420以及插置在滤色器基板410与薄膜晶体管基板420之间 的液晶层(未示出)。薄膜晶体管基板420包括像素。此外,多个薄膜晶体管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基板420上且以一对一方式对应于像素,像素电极(未示出)形成在薄膜 晶体管基板420上并以一对一方式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红色、绿色和蓝色 滤色器的其中之一形成在滤色器基板410上并以 一对一方式对应于像素。公 共电极形成在滤色器基板410上并面对像素电极。结果,液晶的取向根据像 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产生的电场而改变,从而调节透过LCD面板430的光量。背光组件200包括光源150、反射板170、光学部件250和光学片260。反射板170设置在光源150下方以反射由光源150产生且朝向底壳160 的底部传播的光。结果,通过反射板170,光发送到LCD面板430,使得当 图像在LCD面板430上显示时提高光效率。光源150设置在LCD面板430和反射板170之间。光源150包括产生 光的多个灯IOO、灯电极线110和灯座120。两个相邻的灯100被结合为一 对,多对灯100以规则间距设置在反射板170上。灯电极线110电连接到作 为电源的变流器(inverter)(未显示),从而将变流器产生的电供应到灯100。 灯座120耦接到每个灯100的端部以将灯100固定到背光组件200中。光学部件250设置在灯100和LCD面板430之间以散射由灯100产生 的光。结果,具有均匀亮度的光能够被供应到LCD面板430的整个显示区 域。光学部件250包括第一散射板210和第二散射板240。在背光组件200 中,第一散射板210比第二散射板240更靠近灯100。因此,第一散射板210 散射由灯IOO产生的光,第二散射板240散射已经被第一散射板210散射的 光。此后,将作为实例描述第一散射玲反210的光散射原理。多个第一光量调 节部件213 (见图2A )包括反射和透射光的透反(transflective)材料,诸如, 二氧化钛(Ti02)。第一光量调节部件213形成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组件,包括: 多个灯,产生光且彼此间隔开;和 光学部件,接收来自所述灯的光以散射所述光, 其中,所述光学部件包括: 第一散射部件,散射所述光;和 第二散射部件,在对应于所述灯的位置的第一区域中具有低于所 述第一散射部件的透光度以及在对应于两个相邻灯之间的间隙的第二区域中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散射部件的透光度。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8-9-18 91704/081、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多个灯,产生光且彼此间隔开;和光学部件,接收来自所述灯的光以散射所述光,其中,所述光学部件包括第一散射部件,散射所述光;和第二散射部件,在对应于所述灯的位置的第一区域中具有低于所述第一散射部件的透光度以及在对应于两个相邻灯之间的间隙的第二区域中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散射部件的透光度。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散射部件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一光量调节部件,包括透反材料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从而通 过调节与所述第一基底重叠的区域尺寸来调节从所述第一基底出射的光量,和所述第二散射部件,包括 第二基底;和第二光量调节部件,包括透反材料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上从而通 过调节与所述第二基底重叠的区域尺寸来调节从所述第二基底出射的光量。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散射部件和所述第二 散射部件的透光度从所述第 一 区域至所述第二区域逐渐增大。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光量调节部件和所述 第二光量调节部件的尺寸从所述第一区域至所述第二区域逐渐减小。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点定义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 第二基底的表面上,所述点以规则间距沿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 方向布置,定义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点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 于所述第一光量调节部件的中心,在所述第二基底的所述表面上定义的所述 点以 一对一的方式对应于所述第二光量调节部件的中心。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散射部件包括基底;和第 一光量调节部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珉永崔震成朱炳润李相勋金东宽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