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洞渣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8569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洞渣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洞渣破碎成机制砂石骨料,省去了长距离运输砂石骨料的费用;含泥石粉与泥土固化剂先混合再静置,使泥土内部结构密实,还增加了憎水性,降低了吸水率;高碳酸钙含量的洞渣细骨料进行煅烧得到的洞渣质生石灰本身具有一定的胶凝性能,而且能作为火山灰质洞渣石粉的化学活性激发剂,洞渣质生石灰和火山灰质洞渣石粉共同作为胶凝材料代替硅酸盐水泥作为混凝土的原料。采用洞渣中夹杂的树枝树干等植物茎秆切割形成的抗裂加强筋,能在全洞渣混凝土中跨越裂缝的两端,起到“桥接”的作用,防止全洞渣混凝土裂缝进一步发展,进而起到抗裂和替代钢筋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特别涉及一种全洞渣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大型工程建设中的混凝土对水泥、矿物掺合料和砂石骨料等地材的需求量激增。西部偏远地区环保要求高,砂石矿山少,水泥厂少,河流也处于上游,地材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大型基础建设需要。如果地材从远距离采购运输,则成本大幅增加。这些因素的限制,都给西部偏远地区的混凝土地材供应带来巨大的挑战。

2、在西部偏远地区建设铁路、公路、水坝工程时,本身就有大量隧道工程的开挖。隧道开挖的洞渣主要成分为块状岩石、粒状石渣、有一定含水率的弃土,其产量大,成分复杂,目前隧道洞渣最主要的处理方式为外运至弃渣场作为尾矿废渣填埋,但外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还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隧道洞渣的资源化利用被认为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方法。近年来,把隧道洞渣加工成机制砂和碎石用于制备混凝土,是资源化利用隧道洞渣的新方式。但存在对岩石质量要求高而使大部分洞渣不能有效利用,高含量的弃土和石粉降低了机制砂石的质量,不能利用的弃土、石粉和石渣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外部采购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大宗地材的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粒径的低吸附性石粉由含泥石粉与泥土固化剂按照100:2~100:5的质量比混合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土固化剂为质量比为1:1:8的聚丙烯酸钾、硬脂酸钙和洞渣质生石灰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洞渣粗骨料的平均粒径为4.75~20mm,洞渣细骨料的平均粒径为0.15~4.75mm,含泥石粉为粒径小于0.15mm的筛底残余物。

<p>5.根据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原料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粒径的低吸附性石粉由含泥石粉与泥土固化剂按照100:2~100:5的质量比混合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土固化剂为质量比为1:1:8的聚丙烯酸钾、硬脂酸钙和洞渣质生石灰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洞渣粗骨料的平均粒径为4.75~20mm,洞渣细骨料的平均粒径为0.15~4.75mm,含泥石粉为粒径小于0.15mm的筛底残余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洞渣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短切植物秸秆为洞渣中夹杂的树枝树干植物茎秆经切割形成长度为5~10cm的抗裂加强筋。

6.一种全洞渣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建伟李辉范冬冬章国辉黄海汪志勇陈儀涛吴成浩路景海孔云李化建易忠来赵有明王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